登录
注册
En | Jp | Ru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  添加到桌面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日月峡新闻 > 总部动态 > 正文

《弟子规》详解(Ⅲ)第二讲:总绪

媒体:原创  作者:日月峡
专业号:日月峡 2018/4/2 7:07:56

课程:《弟子规》详解(Ⅲ)第二讲:总叙

——2013年春节森林瑜伽养生讲习班传统文化课程

主讲:刘尚林

微信截图_20180402062154

《弟子规》详解--02--总绪  mp3文件下载

第二讲:总 叙

我们了解了《弟子规》的基本内容和体例,以及我们的学习目的和方法,接下来开始学习《弟子规》的总叙部分。“总叙”,顾名思义,是《弟子规》全篇总的叙述。

总 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是依据孔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弟子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

(1)孝顺父母;(2)友爱兄弟姐妹;(3)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4)言语要讲信用;(5)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6)亲近有仁德的人。多余时间学习六艺“礼、乐、射、驭、书、数 ”等其他有益的学问。这里所说的是“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还有一种说法,六艺即六经,谓《诗》《书》《礼》《乐》《易》《春秋》。

下面我们开始逐句学习:

弟子规,圣人训

【注释】

弟子:在这里是指年龄较小的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也指学生;

规:是规范;

圣人:品德高超、人格完美的古圣先贤;

训:是训示和教导意思。

【译文】

这里“弟子”是指圣贤人的学生,“圣人训”就是圣贤人的教诲、训导,这里是指孔子的训导;《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相关引申】

在圣贤人的面前,我们所有的人都叫弟子。规:是规范,也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字,右边一个“见”字。“见”是指大丈夫的见解,当然大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随顺圣贤教诲,也就是人生的真理。所以要按这个来做事,来处事待人。前面我们介绍过,“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源自《论语》。它是《弟子规》的总纲要。

孔老夫子一生“述而不作”,他只是转述古圣先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教诲,并且在转述的过程中证道了。

孔老夫子70岁的时候“从心所欲,不逾矩”。能达到随心所欲的时候,那就是证道了。

不逾矩,矩就是规矩。人的本性本善,古圣先贤可以将它彰显出来。我们凡人的本善被习性蒙蔽了,所以我们现在要学习圣人的教诲,按照《弟子规》去力行,逐渐把自己不良的习性洗刷掉,使我们本性本善彰显出来,不知不觉就会成为尽善尽美者。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通行本《论语》共20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在古代,小孩子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下面我们学习“首孝弟”。

首孝弟

【注释】

首:就是首先,第一重要的意思;

孝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弟”通“悌”,这两个字在这里是通用的,敬重顺从兄长;

孝:在这里面表达的是道,是体。

【译文】

要先孝敬父母,顺从兄长。

【相关引申】

这个“孝”字,是个会意字,也是一个智慧符号,上面是“老”字的字头,下面是“子”字的字底。老一代、新一代合而为一,是一体的。这个一体就是我们讲的道。它和宇宙是一体观,宇宙万物与我一体。

孝字的“老”字头往上去推,老一代的上面还有老一代,父母上面还有父母…… 一直追溯到远古无尽的过去。“子”一代下面又有子一代,儿孙下面又有儿孙,一直延绵至无尽的未来……无尽的过去和无尽的未来,无始无终都是一体。

“弟”字,在这里要读成“悌”,古字是相通的。我们看这个字,一个竖心加一个弟弟的“弟”,意思就是做哥哥的要懂得照顾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尊敬友爱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爱, 敬爱兄弟姐妹,敬爱之意。

孝为体,这里的“悌”为起为用。悌也是孝,是对孝的表达。对别人必须用恭敬心,对自己必须要谦卑,这是德,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道是体、德为用是一致的。

过去《道德经》这本书里的“道”字,它不是用字来表示的,它是用一个圆圈表示。这个圆圈就是无始无终的意思,因为它永远是一个整体的东西。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个整体,称为大孝、至孝。这个道就是大孝,这个一体观是很深广的。

圣人的学问用一个孝字即可以概括。孝即是仁爱。如果真正懂得了孝的道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不是难事了。以孝来治理天下,来对待各国,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就不难实现了。

“体、用”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体”,一个整体的;“用”,是具体的。比如我们这个房间,哪个是体呢?砖、瓦、砂、石、木料砌成的这个房体;哪里是用呢?我们这个空间是用,房子里面的空就是我们的所用。

体和用的关系是这样的:像我们用来盛水的杯子,玻璃杯、塑料杯,你能拿住的是体,里边是空,盛水的空间叫用。空就是我们所用,因为你用的时候不是把杯调过来,那样水就倒不进去了。

孝是一个整体,就时间来讲,往上追溯到远古,往下无穷尽。“弟”是我们具体要做的,叫用。

天地有道为善,善道之首为敬,敬道之首为爱,爱道之首为孝。以此论,孝为善道之首。所以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又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里的天地乃指自然,天经地义就是自然之道。“民”就是“人”的意思,“德”是按自然规律去做的意思。

概括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孝是自然规律,人要按自然规律去生活,最根本的是要遵循孝道。人则必有父母,为人子是确定的,但倘为长子,则不能为人弟,所以悌道随附在孝道之后,而合说成“孝弟”。这就是“首孝弟”根本的意思。

“孝”的意思是善事父母,其内容概括起来有“养父母之身,身就是身体;养父母之心,心在这里是精神;养父母之志,志就是父母的心愿;养父母之慧,慧就是慧命”等方面的内容。

“悌”的意思是敬爱兄长,其内容可概括为:在言谈举止各方面要恭敬兄长,在各种利益方面要以长者为先。

为什么要敬爱兄长呢?接下来我们了解相关的典故。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其中周朝持续自公元前的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一共传了30代37位王,共计存在约为 791年,一般记载周朝800年,这里面把周文王前期所做的准备工作加到一起,是够800年。但你去查历史是791年,这是周武王确定之后,文王那段没有算,实际把文王那段历史加上是800多年。

它的历史最悠久,也就是说,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周朝的历史是最长的。为什么要讲这个呢?我们要研究它为什么能够持续这么长时间,它凭的是什么呀?

它凭的是孝和悌!

大家都知道周朝开国的领袖是周文王,中国商代末年西方诸侯之长,《封神演义》里演绎为西伯侯,那时候他还不是皇帝。在殷商时期,由于纣王昏庸无道,各地揭竿而起,要准备推翻他。

周文王由于注意了和周边的关系,大家都归顺他,他组建的力量是最充足的。正当他揭竿要向纣王发起进攻的时候不幸病故,他的儿子武王把这个任务完成了,建立了周朝。所以我们还是讲周文王奠定了基础,周武王打下了江山。

周文王能有机会奠定基础,是“泰伯以天下让”的结果。为什么这样说呢?

周文王的祖父是古公亶父。古公生了3个儿子,就是文王的大伯父泰伯,二伯父仲雍,文王的父亲季历。

文王的父亲当时排行老三,和泰伯、仲雍是同父异母兄弟。季历母亲为太姜,是商朝贵族之女,季历和他的儿子昌都素有贤名,而且祖父古公看到了他的孙子周文王诞生的时候有帝王之相、圣主之相,就有立季历为储的想法。

文王的大伯父泰伯看出了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孙子的心思。泰伯很善体父亲的心境,他以帮父亲采药为名,不声不响地和他的弟弟仲雍相约上山,再没有回来。

因为这样一来,父亲就可以直接传位给三弟,继而再传位给文王。这个善体父亲心,圆满父亲心意,让天下的动作,就成了孝道。不只让出了孝道,还让出兄弟的友爱。

连天下都可以让,还有什么东西不能让呢?除了让出了孝,让出了悌,还让出了忠,忠于天下人民,让出一个圣主领导全国百姓。

这一让是真正德行,真正家风。孔子对泰伯的赞叹是“德之至也”。没有这样的圣德,绝对做不出这样的行为,所以有孝,有悌。

《大学》里面讲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他的孝道传承下来,一家孝,一国孝。他们的礼让带动了全国百姓礼让,许多纷争的事自然减少。这是周朝的时候泰伯引出的这样一个典故。

如此上行下效,确确实实感应不可思议。如孔老夫子的德行最好,他的德行感化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子孙,所以他的家风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孔老夫子说“首孝弟”。当一个人孝悌做到了,一个有孝心的人,他会推己及人,当他对自己的父母孝,他看到别人的父母同样也会孝敬对待,所以《弟子规》又教导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恭敬心如何启用呢?《孝经》里面讲 :“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爱人、敬人要从父母亲开始。这叫由近而远,这是仁爱的落实,不能倒过来。

如果一个人对领导很恭敬,但是在家里不孝敬父母,他没有 “悌”,那么他恭敬领导就可能是别有用心,因为领导管着他的职位、工资、奖金。如果为了这些才恭敬领导,他想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真正有恭敬心。这种人,他的领导在位一天他恭敬这个领导一天,领导不在位了他可能就变样了,因为他心里只有功利而没有道义。

所以选官员,首先要看他有没有孝。孝敬父母,他才可能敬爱别人;爱父母,他才会爱百姓。懂得这个道理,就能理解古代委任官员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孝,一个是廉,称之为 “举孝廉”。

上面我们学习的是“首孝弟”的含义。从这个部分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以“孝”为文化核心的社会,“孝”的观念规范着中国人的生命行为和政治方向。它虽然不是宗教,但是具有宗教的功能和价值,甚至超乎宗教,成为人生而为人的重要核心思想。

2012年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号召社会敬老、爱老、助老。

新“24孝”行动标准:

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亲自给父母做饭;

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教父母学会上网;

经常为父母拍照;

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打开父母的心结;

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定期带父母做体检;

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

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

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2012年12月28号,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修改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全票通过。

“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是新法第18条第2款的规定。这一内容被视作是“常回家看看”入法的体现。新法规定的“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家庭成员应尊重、关心和照料老年人”“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等,也体现了这一精神。

这是“首孝弟”,下面我们学习“次谨信”。

次谨信

【注释】

次:第二重要的意思;谨信:小心谨慎,诚实守信的意思。

【译文】

次谨信这三个字,就是说“其次,做事要小心,说话要诚实,讲究信用”。

【相关引申】

“孝悌”德行建立起来了,要在谨信方面去落实。

谨:是对生活的态度,恭谨,称为谨慎。

古人云“克念作圣”,克念就是克服自己的念头。影响我们生命的质量,影响我们健康的就是我们的念头。在这里面圣人告诉我们,念头要把它克服掉,当念头起来的时候就马上克服,这是用谨的功夫。久而久之,自然做人谨慎、小心而不犯错误。

信:是一个会意字,代表人言。

孔老夫子说:“人无信不立。”《弟子规》称“凡出言,信为先”。一个人假如没有信用,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孔老夫子的教诲重视四个方面的学问: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第三个是政事,第四个是文学。言语仅次于德行,因为人与人的互动与交往,使用语言的频率最高,所谓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一言可以让家庭和乐,一言也可以让家庭纷争不断。所以语言要学习,这很重要。

“谨”的感应在生命孕育之初,也是不可思议的。我们研究了周朝的历史,它为什么能延续800年,而这其中不能忽略的孝悌也是教出来的,是母亲怀孕那个时候的谨言、谨行而为。

文王的祖母太姜,她生的孩子是季历;季历的妻子是太妊,她生的孩子是文王;文王妻子是太姒,她生了10个孩子,第二个孩子就是武王,第四个孩子就是周公。现在大家常常看到的《周公解梦》是周公写的,也是相当厉害的。

文王的母亲太妊怀孕的时候,一言一行都非常谨慎小心。太妊知道,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有知觉,假如自己行为造作不善,必定影响胎儿,那对他就是一个污染,所以她言语造作,甚至起心动念都非常谨慎,不允许有一个不善的心行。

怀孕期间她做到“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凡是不善的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就是为了让腹中的胎儿在母体里接触到的都是良善的教育。

因此古人讲:“有胎教致使文王有圣德。”文王的圣德是如何来的呢?他的母亲教出来的。太姜、太妊、太姒,这三太都是非常贤德的女子,所以教养出了圣人。这三位女子为周朝近800余年的基业奠定了深厚的根基,使周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

现在人们都称呼妻子为太太,这个称呼就是出自周朝的“三太”。因此,太太是一个非常尊贵的称呼。

称呼妻子为太太,就是希望妻子将来能养育出文武周公这样的圣人。太太在家养育儿女是圣贤人的事业,“蒙以养正圣功也”。所以太太的使命比先生更重要。许多人说中国人重男轻女,好像是男子地位高,女子地位低。其实是一种误解,中国人最重视的是传宗接代,而女子的德行对于培养后代的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学习“信”。

《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

“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本是自然固有之。效法天道,追求诚信,这是做人的道理、规律。二者在哲学上虽然有区别,但从道德角度看,“诚”与“信”则是同义等值的概念,故许慎在《说文解字》说:“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它是一样的,诚信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所以说,诚信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腾讯新闻2013年1月8日转发《京华时报》记者张然文章说:“昨天,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从总体上分析了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其中调查显示,社会的总体信任指标在2012年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及格线。”

可见,现代社会诚信力缺失有多严重,其导致的后果更严重,这已经引起足够重视。2001年10月下旬,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大力倡导20字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明礼诚信放在第二条的位置,可见其重要。

诚信对于自我修养、齐家、交友、营商以至为政,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德。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我们也多次讲过这样的案例,比如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国外,他钻地铁自助售票不检票的空子乘车,结果是学业学成了,却不被任何单位录用,原因就是不诚信被记录在案。

事实上,一个人一旦在诚信方面上了黑名单,将来在社会上是很难立足的。2011年国务院的一次会议,温总理谈到今后在社会上要建立诚信机制,要对那些不遵守诚信的人给予相应的惩罚。这也是我们国家在民主发展、完善法制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举措。

2011年年底,我们公司参加了中国第八届诚信企业大会,日月峡大森林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有幸成为中国诚信企业联盟的发起单位。

我想,我们过去10余年能够在那样一个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就是靠我们的诚信,靠大家支持。如果没有诚信,没有大家的支持,我们在这世间是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所以诚信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上,凡是成功的人士都在这方面非常谨慎,非常讲信用。我们在《弟子规》学习中,会详细地了解那些信守承诺的人如何践行诚信之道并取得人生成就的。

上面我们学习了“首孝弟,次谨信”,即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

下面我们来理解“泛爱众,而亲仁”。

泛爱众,而亲仁

【注释】

泛,就是广泛的意思;爱,仁爱;众,就是社会大众;而,是而且;仁,仁慈宽厚之心,爱人爱物的基本道德;亲仁,就是亲近有仁爱之心的人。

【译文】

“泛爱众,而亲仁”,现代话讲就是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相关引申】

“泛爱众”,广泛地爱众人,也称之为博爱,用现代话讲就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与人相处得很和乐。

我们说过,孝是一体的观念,跟父母一体才能对父母尽孝,跟社会大众一体才能对社会大众博爱,所以爱心就是来自于跟社会大众一体的观念。而一体的观念是宇宙的真相,宇宙本来是一体的。

“仁”,不仅是有仁德的人,还包括古圣贤留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这都是属于“仁”。“而亲仁”,亲近有仁爱之心的人,也就是品德高尚的人;时时亲近仁德之人就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使自己通过不断努力接近、达到仁德的境界。

孔子所说的“泛爱”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学者认为,“泛”,即漂浮之意;“泛爱”,就是爱要像一件东西漂浮在水面上一样没有固定的方向,可东可西,也就是说人应该没有私心地爱一切人。这个解释很生动形象,但未免有些牵强,因为它并没有揭示儒家“泛爱众”的内在含义。

“泛爱众”的内在含义应该包括三点:

首先,要“博施于民而济众”,即广泛地给人以好处、恩惠,广泛地帮助人。这一点是孔子整个儒家学说最伟大的地方。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样,那真算是超出仁德而进入圣德了,就连尧舜恐怕都难以做到。

其次,要有一颗之心,不忍见人遭遇困难和不幸。孟子认为这是一个人的善端,如果对它加以培育,就可以生出仁德的大树。

再次,是实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于人;不过分地要求别人,能理解和原谅他人的缺点。孔子把它称作人应终身奉行的道德。

按照“泛爱众”的本意,还应包括墨子所讲的“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泛爱众”只是对人的基本要求,在这个基础上还应更进一步,那就是亲仁。

孔子很重视这一点,他建议与正直、诚信、知识渊博的人交友,以多亲近贤能的朋友为快乐等。

在孔子看来,这是一个人修德进业的重要方式。

事实上也是这样的,正如《礼记》上所说:“交了很多朋友,但不选择有德能的人加以亲近,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

《说苑》这本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非常诚恳地对宓子贱说:“请你告诉我,你把亶父地方治理得如此好,你是怎样做的呢?”宓子贱谦虚地回答道:“我倡导敬赡老人,关爱孩子并教育好他们,抚恤孤寡无助的人,认真严肃地办理好丧事。”孔子很疑惑地问:“这可都是小节呀!”宓子贱又说:“这地方贤能超过我的人有5个,我与他们关系很好,他们教给我不少东西。”孔子说:“这才是关键,要建立大功业,方法就在这中间,要与贤人亲近,使贤人发挥作用。”

这个故事可以说把“泛爱众,而亲仁”的意思表达得十分清楚了。

今天,我们要想建功立业,孔子所倡导的“泛爱众,而亲仁”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孔子说,看见贤人,是应该向他看齐;荀子说,看见别人的优点,必定要努力学习,把它变成自己的。与一些有贤德的人相处,我们必定会“见贤思齐”,学习别人的优点,从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做到“省之”、“知之”、“改之”。

博施爱于众人,他们就会尊敬你,必要的时候他们还会挺身而出助你一臂之力。做到了“泛爱众,而亲仁”,事业的道路就不会那么坎坷了,成功的大门也即将为你打开。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什么肤色的人,无论是什么民族的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无论是老人还是孩童,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敬重以及真诚的、无私的关爱、赞美。当然这不是人私心的自我表现,而是人本性的自然流露。这种敬重和真诚、无私的关爱、赞美,就像是天、地、日月的本性一样永恒不变,即:“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要想做到“泛爱众”,首先应该做到爱自己,只有一个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推己及人,做到爱他人。爱自己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每天快乐地做好自己,充满自信地活着,保持尊严地活着,每天快快乐乐地去工作,与同事友好地相处,在家时与家人和谐相处,每天都保持一份好心情。

我们要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是孤单的,我们有自己的家人、师长、朋友、同学、同事。他们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把我们的爱与他们分享,同时也可以把我们的烦恼与他们分担。爱他们,在付出的同时我们将会收获一份喜悦、一份幸福,我们的生活将充满阳光,一切都会变得美好,从此生活中不再有阴云。

对于一些我们素不相识的人,我们也应该不吝惜我们的爱,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去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

下面我们学习“有余力,则学文”。

有余力,则学文

【注释】

这里的余力是剩余的心力;则,就是就;学文,研究学问。

【译文】

这句话说的就是“平时有精力有时间,应该多看书多学习”。

【相关引申】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主张德育重于智育,要先养成良好的品德。在此基础上要求弟子们多读一点书。当然这里的学文,不仅仅是指学习书本知识,也包括学习各种技艺,古时候也指六艺。

“有余力,则学文”,在落实前六条的基础上,有了力行的功夫就应该学文。

从行文的顺序中,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孔子把人的道德修养看作是第一位的,他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仅有知识而缺乏道德的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文而无行者太多了,所以做人与读书,孔子强调做人是第一位的。

在行有余力的基础上,孔子同时要求学生去学文,希望学生同时成为有知识、有真才实学的人。这不仅是因为多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学问,而且对于提升我们的道德素养也是有正面作用的。

学文,古人讲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古人写文章非常谨慎、慎重,都是真正有把握,可以利待后人才写。古圣先贤的经典历经几千年的印证,确实可以启发人的智慧。

学文也不是乱学,《三字经》第七八句讲,“教之道,贵以专”。这是我们学习的方法也是我们常常讲的“法贵专精”。

学习就要有时间。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小孩子也好,成年人也好,都忙得很。怎么办?我们可以借鉴三国时期的董遇的好办法,就是“巧用三余”。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董遇自幼生活贫困,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也很佩服他,他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像东北这个地方,整个冬天猫冬,那就是最好的时间了;晚上是一天之余,睡觉之前也是很好的学习时间;雨天是平日之余,下雨的时候,干不了活,是最好的学习时间。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雷锋在繁重的军事训练生活当中读了那么多的书,还写了那么多日记。他讲,他的时间是挤出来的,他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用力挤总会有的。所以说,成功的人都是善于挤时间,利用一切空暇的时间,日积月累,这样知识就会越来越渊博。

【小结】

总叙:弟子规, 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今天,我们从历史上了解了“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起的,“弟”的来源以及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所起到的作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回顾和研究、学习的。

这一章重点就是告诉我们,按照圣人的儒家思想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以及明了这个规则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学习总叙这章要明确的这几个部分。

《弟子规》的总叙,实际上是对全文总的叙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弟子规》的纲要和内容,接下来的学习我们将按这个脉络进行,先学习六门主课: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再学习一门辅课:学文。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这里不是讲解《弟子规》,大家听听就行了。我们是要和小孩子一样,按部就班地学习《弟子规》,接受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补上我们人生所缺失的重要课程,就是要像小孩子一样学习、力行、成长。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对照《弟子规》,反思过去的言行,忏悔改过,发誓永不再犯,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并在这个过程中完善人格,从而获得健康、幸福、快乐的人生。

作者:刘尚林

制作:王克力

编校:王丽华

相关链接:《弟子规》详解(Ⅲ)第一讲:绪论

 

阅读 7023

 

【声明】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不以营利为目的,仅供学习与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2001-2026 黑龙江日月峡大森林旅游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  查看旧版
黑ICP备2021004085号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