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弟子规》详解(Ⅲ)第七讲:出则弟-2
——2013年春节森林瑜伽养生讲习班传统文化课程
主讲:刘尚林
内容:
行悌道的规范:
尊长的要求和做法
长幼有序
孝悌的延伸
《弟子规》详解--07—出则弟-2mp3文件腾讯微云下载
《弟子规》详解--07—出则弟-2wma文件腾讯微云下载
第七讲:出则弟-2
接下来,《弟子规》告诉我们在路上遇到长者应该怎么办: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注释】
疾,就是快速的意思;趋,快步上前,还得要礼貌性地小步快走,表示尊敬;揖,拱手行礼;恭立,恭敬地站好;犹,是仍然、还;待,等待;余,就是多出的。
【译文】
这段话讲的意思就是:在路上遇见长者,要快步迎上前去,要行礼、问好;长辈没有回答时,应恭敬退后站立在一旁,等待指示;遇见长者时,骑马的要下马,乘车时要下车;要等到长辈走过到百步以后,自己才能上马或上车再离开。
【相关引申】
《弟子规》中有些话在今天已经不合适宜,如见面作揖问候,现在已经见不到了。那么,今天我们在路上遇见尊长,应该懂得哪些规矩,守哪些礼节呢?在路上遇见长者、尊长,小辈应该快步迎上去,但是别冲过去,不能这一冲把老人家给吓着。所以略微地加快脚步迎上去,先请安问好,这是一个规矩。
如果尊长有事且不需要你的陪伴,那么小辈应该侧过身子让开正面,让尊长通过。假如小辈出门路上遇见长辈,小辈正好是骑在马上,或者正好乘着马车,那么小辈是一定要赶紧下来跟长辈打招呼,这时绝对不能骑在马上或在车里跟长辈打招呼,这样是非常不礼貌的。我们还要等长辈先走,长辈走了我们也不能扭头就走,还要转过身来,目光远远地目送,待长辈过去百余步,我们才能重新上马或上车。
其实这个礼节,就是现在也是很必要的,比如我们经常开车出去,途中遇到岔路口,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路边正好有行人,我们常常就在车里边:“唉,我要上哪哪儿去,怎么走哇?”常常是人家不理你。《弟子规》告诉我们的礼节在这就用上了,就是把车轻轻地停在路边行人的旁边,然后下车,再礼貌地向行人打听路,这在现在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里边,我们看看圣人的弟子是怎么做的?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的学识是很渊博的。
有一天,孔子走过庭院,要到门外去,恰好子路在庭院里面读书。他看到老师,立刻放下手里的书,对老师恭敬行礼。凑巧的是那时满院樱花绽放,孔子刚走进院子,注意力就集中在了樱花上,没有看见子路。
过了半天,孔子才看到子路。那时,子路的身体已经酸麻地失去了知觉。孔子称赞他说:“子路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学生啊!”
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在21世纪的今天,礼仪已经成为一个文明发达国家发展或民族进步、进程的衡量及体现。我们要做社会的文明人,就必须学习和讲究礼仪。
这个礼仪是不能丢掉的,最近这百年来,中国在礼仪方面逐渐逐渐丢了很多。我有机会经常去国外,那些发达国家,那些有文化、有教养的人,讲话都是彬彬有礼。越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越是讲究礼貌的。在国外,你经常能看到嘴边挂着:“你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吗?”这句话就放在嘴边上,不像我们见到事就躲。
最近这几年,老年人摔倒在地上也不敢去扶,车撞倒了也不敢去救,等等这样的一些事情,让人看了之后,或者听了之后很寒心。
诚然,《弟子规》关于“路遇长”的一些具体要求,有些话今天不适宜了,但是蕴含在其中的尊敬长辈的一些美德,却早已植根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深深影响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要了解文中的意思,做事要把握分寸,这一点很重要。
下面我们再学习四条: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 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注释】
这段话有几个字需要特别解释一下:这里面的幼,是指晚辈;命,就是命令;乃,是才的意思;低,就是要低声细语;闻,就是听到;却,是反倒、反而;宜,是适当。
【译文】
这段话讲的意思是什么呢?与长辈在一起的时候,长辈在那里站立时,晚辈应该陪着站立,不可以自己先坐下来;当长辈坐下来以后,吩咐你坐下,方可坐下;与尊长说话的时候,声音要低一点;但若低到尊长听不清楚程度,那也是不适宜的。
【相关引申】
跟长辈在一起的时候,长辈包括父母、师长、领导,如果他们站着,我们是绝对不能坐着的,因为这样你就表现非常无礼;应该让长辈坐,即使是长辈不坐,我们也不能坐;当长辈坐下来以后,他吩咐我们说,“啊,大家一起来坐”,这个时候就要听长辈的吩咐,可以坐下来,这个时候也要懂得不要违背长辈,为了显示自己对长辈的恭敬心,长辈叫坐我们也不坐,那又是失礼了。古人言:“恭敬不如从命。”何为恭敬?就是听话,听话就是恭敬,不要有自己的意思,要随顺长辈。
在尊长前说话的时候,我们声音不能太大。大嗓门声音刺耳,讲起话来滔滔不绝,旁边坐着的长辈会心跳加速。长辈面前要有柔和的气质,面色表情柔和,说话的声音不能太高,也不能太激烈,但是也不能太低,长辈听不到也不恰当。所以,声音要适当,让长辈起码能听清楚,心里面又觉得很安定,很舒畅,这些都是尊重。
宋朝进士杨时、游酢,是“程门”四大弟子中的两位, 他们远从福建到河南拜师求学,留下“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
杨时从小是个神童,很会写文章,二十几岁就考中了进士,但他放弃高官厚禄,求学于程颢。程颢目送他归去时,曾有感而发:“吾道将南传了!”
游酢,这个酢在这里是多音字,另一字音叫(cù),也作醋。在这里面名字是“zuò”。 游酢年少时天资聪颖,过目成诵。程颐一见到他,就称赞他的资质可传承道统。
杨时、游酢先拜程颢为师。程颢死后,他们已经四十岁了,早就考上了进士,仍然又向程颐继续求教。杨时和游酢初次拜见程颐,程颐当时正闭目静坐,他们两人就恭敬地站在一边等候。 程颐发觉的时候,看着他们说:“你们还在这里啊?天晚了,回去休息吧!”一出门,才发现门外积雪已经深及一尺厚了。
后人以“程门立雪”比喻尊师重道,诚恳求学。两人后来都学有所成。杨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并把所学传入福建,为“闽学鼻祖”;游酢历经太学博士、教授、监察御史、知州等官位,因为游酢德行纯正,做事厚道,做官所到之处,人民爱戴他有如父母。
“程门”是指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认为万事万物由“道”所生,君王治国必须“行以顺道”,以德为主,法制兼顾。程门一向教学严厉、清苦,但前来拜师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传至朱熹集其大成,他的四书集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元、明、清三代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所以“程朱理学”又称“官学”。
下面我们学习最后四条: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注释】
这里的趋是指快步走上前;迟,比较缓慢;起对,就是站立起来回答;对,是指对话;视就不用说了,是看、注视;下面这个“事”,是指侍奉;诸父,指父亲的兄弟,父亲的兄弟称伯父,父亲的弟弟称叔父,广义就指父亲的同辈;诸,诸位、许多的意思;诸兄,是堂兄、表兄,伯叔的儿子称堂兄弟,姑母、舅父、姨母的儿子称表兄弟;“诸父诸兄”就指父亲的亲戚,但此原则也适用于母亲的亲戚。
【译文】
这段话讲的意思就是:去见长辈的时候,要快步向前;告退的时候,要缓慢退后;长辈问话的时候,要站起来回答,眼睛看着长辈,不要东张西望。
对待自己的叔父、伯父和其他人的父辈时,应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堂兄、表兄和其他人的兄长时,也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
【相关引申】
见到长辈,我们要快步迎上前,然后要行礼问安,离开退下来的时候,动作要慢。如果做法要相反了就不合理了。试想,假如我们见到长辈已经走上来了,我们大摇大摆、慢慢吞吞地踱步踱去,跟长辈告辞的时候,又走得很急,就有可能让长辈产生一些想法:是不是很讨厌我这个长辈,是不是很畏惧我这个长辈?容易让长辈产生心理负担。
所以晚辈应该做到“近必趋,退必迟”。这样才符合礼节。
圣人在这个方面是怎么做的呢?
春秋时,孔子在鲁国做司寇,代理相国的职务。
他服侍君王非常尽礼,上朝时和上大夫交谈,态度中正自然;和下大夫交谈,态度和乐轻松。
进入国君的宫门时,他是低头弯腰,态度恭敬;快到国君面前的时候,小步快行,态度端谨。
走进周公的庙里,每一件事情的礼仪,都要向人询问,以免失礼。这就是“孔子有礼”的故事。
我们也要以孔子为榜样,每到一个新的环境,首先要询问此地的礼仪和规矩,决不能随心所欲,要做一个有德行、有修养的人。
如果长辈向我们问事情,我们这时候是坐着的那就赶紧要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回答;回答的时候,眼神要安定,眼睛看着长辈“视勿移”,眼睛不要动来动去,否则就会给人心不在焉的感觉,或者让人以为我们心里另有他想,这些表现都不好。所以对待长辈问话,我们不可以左顾右盼,要恭恭敬敬地回答。这样眼神安定,眼神定代表我们的心安定,当我们心定下来的时候,回答问题也会正确的。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这句话是总结,就是我们在家里面,修养孝顺心、恭敬心,同时要把心量扩展到社会,对待一切长辈都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一切兄长都如同对待自己兄长一样。要把孝悌这个德,孝悌的存心,扩展到自己所接触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以恭敬心来对待一切人,对一切人不要有分别心。
汉朝开国功臣张良就是因为以孝敬心待人而获得《太公兵法》的。这个典故也是成语“孺子可教”的出处。
张良,字子房,战国时韩国人。他的祖父与父亲当了韩国五代的相国。秦灭韩时,张良还是个少年,为了报仇,他“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
秦始皇东游的时候,张良与刺客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结果120斤的铁椎“误中副车”。秦始皇大怒,下令全国通缉刺客,张良改名换姓,藏匿在下邳。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过来,就叫:“喂!小伙子!你去替我把鞋拣起来!”
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是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也就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你给我穿上!”
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一想鞋都给人捡回来了,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笑着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个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个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以后的早晨,你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老人很生气地说;“你跟老人约会,你应该早点。再过五天,你早点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怎么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吧。”
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到桥上去等待。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去搀扶。老人这才高兴了,说:“小伙子,你这样做就对了!”
老人说着,就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张良对老人表示感谢后,老人扬长而去,从此后张良再也没见过这个老人。
张良回去以后,打开竹简这么一看,发现是久已失传的《太公兵法》。张良当时是如获至宝,就把这本书背得滚瓜烂熟。
10年后,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随后也起义,他带着数千人来到下邳。张良本来想投奔在留县起义的景驹,路上遇到刘邦,就做了刘邦的助手。他经常给刘邦讲《太公兵法》,刘邦对他是言听计从。
13年后,张良跟着刘邦路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见到一块黄石,张良就把它带走。张良死后,他的子孙把他和黄石葬在一起。由于传授张良兵法的老人没有留下姓名,后人就把他称为黄石公。
在这个故事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张良克能制自己的不愉快为老人捡鞋、穿鞋,看上去好像很窝囊,但这并不是软弱的表现。明知自己比老人身强力壮,处处礼让,这既表现为对老人的尊重,也表现为对自己品格的完善。张良正是在不断礼让的过程中,磨砺了意志,增长了智慧,最终成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我们知道,“出则弟”是学生主修的第二门课程。在这门课里讲了11条规范,具体教我们如何行悌道,在家中兄弟姐妹应该怎样相处,出门在外都有哪些必要的接人待物的礼节,具体到兄弟之间、长幼之间以及如何尊长,将孝道延伸至社会的细节,非常详细,对规范我们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用这些规范训练孩子,让他们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那他们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
现代社会的人,比较追求物质享受,有很多哥兄弟为了分家产而对簿公堂,有的兄弟为了一点小事甚至大打出手,不顾手足之情。这样做都是很不道德的。我们学了“出则弟”之后,先要学会克制自己,学会忍让,培养自己高尚的品格。
事实上,孝是一种对内的存心,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一体的那种观念,是天性的爱心。把这种爱心表现出来一定是对父母、兄长、师长有一种恭敬的、承顺的态度,这就是悌道。“入则孝,出则弟”,入是代表内心,内里面有这一份一体的爱心,外表表现出恭敬的态度,所以孝悌二字实际上是一体的,不二的,没有分别的,孝为体,悌就是用。
《孝经》上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现在建设和谐社会,就要教人以孝;让大家都懂礼,都能互相温顺、合作,就要教人以悌,恭敬敬人。
所以当弟子、当学生的,首重的德行是孝悌,成圣成贤也是孝悌而已。就是说,孔子是要求自己的弟子首重做人,在家孝,出门弟。当然此处特别指出的是凡年长于己的都可按兄长来敬事之。看来,做人应在做学问之前。
换句话说,做人首先就是个大学问,是儒家所特注重的,所以孔子很注重于让自己的弟子在孝父母与敬兄长方面去下工夫,去修养自己的德行,因为这是个人品德与素养的筑基之学。
孝道建立内部人伦秩序,弟道则是建立人与人、社会、自然的一切外部人伦秩序。悌道始于尊师,终于立身成就。父母生我,使得为人,师教我,使知为人之道。悌道表现在师生关系上是尊师,表现在上下级关系上是义,表现在兄弟身上是序,落实在朋友关系上是信,表现在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上是和谐。
孝道根于感恩,悌道根于恭敬。恭敬心是一种感染、激发自然与人际资源的能量。恭敬自然,当如辛弃疾同感: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恭敬朋友,友谊才会地久天长;恭敬师长,则受敬者升起提携教诲之心,引以明理至道。
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恭而有礼,诚心受教,名师不期而遇。古今遇名师而成就的大事业者不胜枚举:文王礼遇姜太公至诚而成周业;孔子问礼老子,始明大道;张良恭敬得遇黄石公,终成汉代伟业;杨时立雪程门,成就一代鸿儒……悌道至诚,神妙自显,实为华夏文明优秀传统。
恭敬心起,诚敬谦和,与周围就和谐了。与自然和谐天灾少,与人和谐人祸少,以恭敬做人,才能识人省己,反观自照,开显智慧。孝悌全而仁义生,孝悌实行之时,即是成就之日。
我们学习“出则弟”,最核心的东西要记住,孝和弟都是道,它们是一体的,“弟”是“孝”的外用、延续。
我们上面所学习的这些古圣贤的教诲,它的每一个字都是有历史根据的,是根据历史上那些成就的圣贤,他们的所作所为,来提示给我们后人,应该怎么样做的,在家里如何做,在外面如何做。按这个做,我们第一步先把人做好,把我们自身修养做好。
做好人,你才能做好学问,你才做好事。做不好人,学问再好没有用,像秦桧,字写得特别好,甚至我们这里的字其实都是秦桧体,但现在没有人提他的名字了,他太坏了。现在叫宋体字,也不提他的名字了。一个人只有做人做好了,才能得到后人的景仰。所以说做人是根本,是核心。
综上所述,孝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当中是不可以有分别的,家里家外要一个样。在家里“入则孝”是“出则弟”的一个基础,只有把家里的孝顺做好了,到外面和在家是一样的。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里有两个“亲”,第一个亲是孝顺敬爱,是动词;第二个亲是名词,父母的意思。能够做到对父母敬爱,由这种孝顺敬爱的存心到一切万民,称之为仁民,也叫爱民。由对一切人的敬爱到对一切事物的敬爱,称之为爱物。亲亲也好,仁民也好,在家里也好,在外面也好,说到底就是一个爱心。这个爱心是本性,是本善,用在不同的关系上它就有不同的表现。在五伦关系里面就有十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夫义、妇听、长惠、幼顺。不同的关系里面,都是这一颗爱心起作用,因此表现出来就有人的十种德义,这叫作伦理道德。
作者:刘尚林
制作:王克力、刘剑南
编校:王丽华
相关链接: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