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弟子规》详解(Ⅲ)第十讲:信-1
——2013年春节森林瑜伽养生讲习班传统文化课程
主讲:刘尚林
内容:说话的原则、规范和技巧
《弟子规》详解--10—信-1 mp3文件腾讯微云下载
《弟子规》详解--10—信-1 wma文件腾讯微云下载
第十讲:信-1
“信”,是学生主修的第四门课。“信”是指要言而有信。
上一章“谨”重在讲个人修养,自我谨慎约束;“信”则更多涉及对人的态度,强调诚实守信。古来“诚信”并举,即以诚实之行取得社会信誉,得到别人信任和任用。
“信”是“仁”的重要标志,是仁爱之心外化出的优秀品质和性格。我国是礼仪之邦,是讲究信誉的泱泱大国。自古以来,无论从政、经商,还是朋友间的交往,信誉都是放在第一位的。
信誉是成功阶梯的第一步,人无信则不立。
“信”这个部分共15项,目的是规劝我们诚实守信,从小养成见善思齐、见恶内省、改过从善、自勉成才的品格和美德。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注释】
出言,说出的话;信,指信用、真实、诚实;诈,欺骗;妄,胡说、乱讲;奚,为何、为什么,表示疑问的语气;焉,语气词,相当于“呢”;惟,希望、祈使的意思;佞巧,佞,巧言善辩、谄媚,巧就是狡诈、虚伪。
【译文】
凡是说出的话,首先要真实不虚,讲求信用;说谎话骗人,胡言乱语都是不可以的。
说话多不如说话少,因为言多必有失;说的话要恰当在理,符合实际,千万不要花言巧语,不要油腔滑调或是讲一些花言巧语去讨好别人;尖酸刻薄的话、不文雅的用词及粗俗的语气,都应该改正过来。
【相关引申】
“信”这一章第一条就是“凡出言,信为先”,也就是说,说话要诚实,要信守承诺,现代的表述就是讲诚信,用成语“一诺千金” 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一诺千金”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里的一句话,叫“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与其得到一百斤黄金,还不如得到季布一句诺言,或者是得到季布的一声答应,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仰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妆,到山东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
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侯夏侯婴说情。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这个人听说季布做了大官,马上就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个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来台。
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作揖,又是打躬,要与季布拉家常叙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
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这就是“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故事,也是成语“一诺千金”的出处。成语“一诺千金”的意思是: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讲信用,就要讲真话,不可以说谎话,说胡话。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莫过于晏殊。
晏殊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5岁就能做诗,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江南安抚张知白听说晏殊的事迹,极力推荐他进京赶考。
次年,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他题,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友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
这就是“晏殊换试题”的故事。当了官的晏殊一如既往,还是那么诚实,不说假话。
当时是天下太平,京城的大小官员都没什么事干,平时都是吃喝玩乐、四处游玩。
皇帝非常恼火,一看国家大事都没人管了,就派人了解。结果派出的人回来跟皇帝说,有一个例外。
皇上问“是谁”,回答:“晏殊。”问“晏殊怎么了”,回答:“晏殊从来不出去泡茶馆,也不到那些不好的场合去,他只要一下朝就在家里和弟兄们读书,写写文章,填填词。”
哎呀!皇帝一听,太难得了,我果然没有看错这个人,这个人当年考试的时候就非常诚信,今天我要召见他,要表扬他。
皇帝就把所有的大臣们都召集起来,里边就有晏殊。皇帝说: “近来群臣游玩赴宴,热闹得不得了,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如此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
这是一个什么职务呢?就是皇帝要把太子的教育托付给晏殊。这当然是国家头等大事了。一般人肯定会讲“感谢皇帝,我绝不辜负皇帝对我的期望”。但晏殊没有,他这样回答道:“皇上,我得说明,我其实是一个非常喜欢游玩和吃喝的人,只不过是实在没钱。如果我有钱我早就去参加游宴了。”
他在这个场合也不说假话。这样一来,反而让皇帝更信任他。晏殊在大臣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古人认为,就诚信而言,天底下的人应该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伟大的德行会感动一切,如果以诚待人,以信待人,也会感动一切。
关于以信待人会感动一切,我们再讲一个《曹摅约囚》的故事。
晋朝时候有个曹摅,做了临淄地方的县官。那县的牢狱里,有许多判了死罪的犯人。
曹摅在年底,到牢狱里去巡视,看见了这一班判死罪的囚犯,心里很可怜他们,就说道:“过新年,在人情上是很重要的,你们难道不想暂时回到家里去吗?”囚犯们都哭着说,“倘若能够暂时回家,就是死了,我们也没有什么怨恨了”。
曹摅就尽数把他们放了出来,限了日期,叫他们回到狱里。
他的下属们极力地和他争执。曹摅说道:“这班人虽然都是小人,可是用恩义待他们,不至于负义的。我就替诸位担当这个责任好了。”
果然,到了限定的日期,一班犯人相率到来,并没有遗失了一个。
在这个故事中,曹摅善待的对象是死刑犯,用恩义换死刑犯的诚信,应该说承担的风险很大。
用诚信感人的故事,在中国的历史上数不胜数。“季札挂剑”的故事就非常感人。
季札是周代吴国国君的公子。有一次,季札因为要出使鲁国而经过了徐国,于是就顺道拜访了徐君。季札是一位非常有气质涵养的君子,两人言谈之间,徐君的目光一直被季札腰间的一把佩剑给吸引住。
徐君心想,季札的这把剑铸造得不仅很有气魄,而且几颗宝石镶嵌其中,典丽而又不失庄重,只有像季札这样的君子,才配得上这把剑。徐君虽然很喜欢这把佩剑,却不好意思说出来,只是一直忍不住地朝着剑观望。季札知道徐君的心意,便在内心暗暗地想,等到鲁国完成出使的使命之后,一定要再回来将这把佩剑送给徐君。
后来,等到季札从鲁国返回徐国的时候,才知道徐君已过世了。季札难过地来到徐君的墓旁,把自己的那把佩剑挂在树上,并在心中默默地说着:“您虽然已过世了,但是我内心那个承诺却还在,今天将这把剑赠予您,也用这把剑向你道别。”季札对着墓碑躬身而拜,然后转身离去。
季札此举令随从非常疑惑,忍不住问他:“徐君都已过世了,您将这把剑挂在这里又有何用呢?”季札说:“虽然他已过世了,但我的内心对他曾经有过承诺:我从鲁国回来之后,一定要把剑送给他!作为一个君子讲求的是诚信与道义,怎么能够因对方过世就违背做人应有的诚信呢?”
季札这种兑现内心承诺的“信”的德行,受到后人无比崇敬。
关于信的德行问题,还有一个“曾参杀猪的故事”。
曾参,是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儒学家,也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
有一次,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曾子的夫人对孩子说:“你先在家呆着,等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这个小猪去杀。她就劝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这个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
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
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孩子,真的就把猪给杀了,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体现了儒家“言必信”的道德理念。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
上述是“信”的第一个原则说话要讲诚信。下面我们再学习第二个原则: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说话多不如说话少,因为言多必有失。说的话要恰当在理,符合实际,千万不要花言巧语,否则人家只会讨厌你。
《孔子家语》中有这么一句话:“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古人有“言多必失”和“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样的济世名言。
古希腊有一句民谚:愚蠢的人说大道理;聪明的人说事实;而更聪明的人不说话。我想,不必要做更聪明的人,“不说话”也太绝对,最好的选择是“少说话”。
在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的人,别人还没把话说完,甚至他还没有听明白对方的话,就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以致于容不得别人再说话。这样的人,以为别人会很佩服他们,其实效果恰恰相反,人们会很反感。聪明的人,或者说有智慧的人明白:两个人,同样干了10件事,说得多的人必然会落个“说得多干得少”这样的名声。当然,到了说比不说更有效时,一定要说。比如,按照会议程序,该自己发言了,而且又有新意,不说也不对。这就是选择少说话而不是不说话的道理。
我们有很多人经商,“雄辩是银,倾听是金”这句话,在营销及其他场合中很有用处。若是用户听完了你的陈述,出现一会儿沉默时,你不要以为自己有义务去说什么;若是谈朋友,你该说的、该做的已经说了、做了,就不要紧追着补充些什么。相反,你要给别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古人有“节饮食以健其身,节言语以养其德”的话,很值得回味。
墨子是中国古代比孔子稍微晚一点的重要思想家。有一次他跟他的弟子子禽对话:
子禽问墨子:“说话多有好处吗?”
墨子说:“那些蛤蟆、青蛙还有苍蝇,白天黑天叫个不停,你觉得有多少人去听它们吗?”
子禽回答:“没有,很讨厌。”
“好”,墨子接着讲:“但是你看看那些雄鸡,每天只在黎明的时候按时啼叫,雄鸡一叫天下人都要起床,所以多说话有什么用呢?”重要的是说话要有作用,要切合实际,这样大家才听你的,大家才会重视你的话。
古人强调说话不要多,还有一个考虑,是怕惹出麻烦。我们平时经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古人认为话如果多的话,不应该让别人知道的机密就有可能泄露,从而惹出麻烦。
有一个关于玉器和瓦罐的故事。
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出去,使得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却又不好直言告诉韩昭侯。
有一位叫堂谿公的聪明人,自告奋勇到韩昭侯那里去,对韩昭侯说:“假如这里有一个玉做的酒器,价值千金,它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它能盛水吗?”韩昭侯说:“不能盛水。”堂谿公又说:“有一只瓦罐子,很不值钱,但它不漏,你看它能盛酒吗?”韩昭侯说:“可以。”
于是,堂谿公因势利导,接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却可以用它来盛酒;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它十分贵重,但由于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可口的饮料倒到里面去了。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臣下商讨有关国家的机密的话,那么他就好像一件没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机密总是被泄露出去了,那他的计划就无法实施,因此也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
一番话说得韩昭侯恍然大悟,他连连点头说道:“你的话真对,你的话真对。”
从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们在一起密谋策划的计划、方案,韩昭侯都小心对待,慎之又慎,连晚上睡觉都是独自一人,因为他担心自己在熟睡中说梦话时把计划和策略泄露给别人听见,以至误了国家大事。
堂谿公开导韩昭侯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人很善于说话,能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能够虚心接受意见,不唯我独尊的人,才是明智的领导者。
综上所言,我们深刻感悟说话真是一门艺术,讲究分寸神功妙用。
春秋时期,口才好、能言善辩的人特别吃香,一些在诸候国之间游说的所谓“说客”,有的当了大官,有的身败名裂。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美中不足的是口才不好。孔子针对人们对冉雍的评论发表了自已的看法,他认为仁德是第一位的,口才是第二位的,有仁德没有口才,不失为君子;相反有口才无仁德,只会让人讨厌,最终必然被人们所唾弃。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是诚信的第一部分和最基础的课程。
下面我们接着学习: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注释】
奸巧,引申为欺诈;秽,肮脏的、不干净的;市井气,粗俗的口气;戒,是防备和革除;未,没有;真,真实情况;轻,随便、轻易;的,引申的是的确、真实的意思。
【译文】
虚伪狡诈、尖酸刻薄、下流肮脏的话,千万不能说;阿谀奉承等粗俗的市侩习气,都要彻底戒除掉。
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要随意传播。
【相关引申】
上面我们学习了《弟子规》“信”这个部分,讲到人要讲信用,讲信誉。这个部分首先就是从言语、词语开始的。言语高雅、风趣幽默的人,到哪里都会很受欢迎;相反,言语鄙俗、油滑闪烁的人,到哪里都会遭到别人的反感。那么如何让自己在社会上,和朋友的交往当中受欢迎呢?
《弟子规》首先要我们懂得如何不让别人反感,如何不让别人讨厌,要知道哪些话绝对不能说,哪些语气绝对不能用。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这三种语言是绝对要戒除的。
奸巧语,非常奸佞的,存心不良的花言巧语,这种话首先要戒除,要从小养成习惯,不能说奸巧的话。
污秽的词语,很肮脏的,很下流的,很鄙俗的,这些话不要让它从嘴里蹦出来,不要说脏话。
市井气很浓的,非常庸俗的,张家长李家短的,这种添油加醋的是非话,零零碎碎的闲话也不能说。
这三种情况都是要戒除的。
接上文的“勿佞巧”和本句的“奸巧语”,两个巧字连在一起,是对我们加倍的提醒。我们中国人说话是很讲究语言技巧的,要求言语得体,对于长辈要用什么样的言语,对晚辈要用什么样的言语,关起门来夫妻之间在家里说什么样的言语,打开门到广场上对大众说什么样言语,这都是很有讲究的。但是,讲究有一个度,不能超过这个度。如果超过这个度就成了奸巧,好事变成了坏事,所以传统教育孩子的时候,一般要求孩子宁拙勿巧,宁愿慢一点,笨拙一点,不要搞得很轻巧,很花哨,这是不可以的。
至于秽污词,当然是指一个人说话肮脏、下流。我们平时说这个人嘴臭,就是这个意思。这种人是典型的缺乏教养。有谁愿意跟一个满嘴脏话的人打交道呢?没有人愿意,所以作为父母,见到孩子第一次开口学骂人的时候就必须严厉制止。
《弟子规》还告诉我们,说话时不能沾染市井气。
什么叫市井?
相传古代的时候,八户人家共用一口井,满八户人家就要淘一口井,大家共用,所以市井慢慢地就引申为人口聚集的地方。背井离乡就是缘于这个典故。井就是乡,乡就是井,市井是后来延伸出来的一个词,就是形容人口比较聚集的地方,也有集市的意思。
市井气是什么呢?
市井气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一种市民文化。它是一种“现象流”,反映着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态,表现出浅近而表面化的喜怒哀乐;它自由闲散,缺乏庄严,缺少深刻性和心灵冲击力,“没有现实与历史的深层次的忧患,更没有血与火的悲剧意识”。
所谓“市井气”,说白了,就是粗俗、庸鄙,而且往往带有很强的买卖气儿,求利意识太浓。
现在通过学习,我们一般的奸巧语都会注意到,也就是说话的时候都能掌握分寸,实事求是。秽污词现在一般也会注意到,因为开口骂人谁都不会认为是件好事,谁都不会认为满嘴脏话是文明。但是我们最容易犯的,最不小心的就是这个市井气。
市井气在现在社会最集中的反映在哪里呢?互相吹捧,比如,动辄称老板呀……把凡是管点事的都这样俗称。
当然我们是看外边,我们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情况?也有。我们作为家长,要处处以身做则,凡是无意义的话,我们不要讲;有意义的话,可以彼此互相勉励的真实的话,我们还是可以说的;鼓励的话,彼此修身养性可以互相提携的言语,朋友之间交流无妨。
要讲好话,讲真实话,讲善良话,处处为孩子营造一个比较清爽的语言环境,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进入社会,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受到欢迎。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的桥梁,一个谈吐得体的人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欢迎。那么在与他人的交谈过程中,都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如何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谈吐大方、举止优雅的人?
接下来有10句非常重要的话送给大家。
第一句:水深流去慢,贵人语言迟。
一条河,如果它的水很深,那么它的流速在上面看是比较慢的,这叫水深流去慢。贵人语言迟,就是贵人一般开口都比较晚,或者说话的语速比较慢。说话比较慎重,比较缓慢,比较迟,这是一种尊贵相。这句话也叫作语言益少又宜迟。大家在电视上看,中央领导的语速都较慢,那就是尊贵相。越是世俗的人,说话越是浅露,语速越快,像爆豆似的,那个就叫世俗相。
第二句:话不可说绝,事不可做绝。
这也是中国传统中的一种处事智慧,叫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别把话说到很极端,让自己没有退路。
第三句:酒中不语。
现在我们不太注意,酒越喝越高,于是话就越说越多,这在过去是非常忌讳的。“酒中不语真君子,酒气冲头话过头”,就是说,你说话要注意,不要说出不恰当的话,一喝酒脑袋一大,什么都脱口而出,这是会闯祸的。
第四句:气头不语。
古代很讲究气头不语。生气的时候不要说话,因为也许你一生气,不恰当的话就说出来了,所以生气的时候最好不要乱讲话。
第五句:熟人不语。
这个话到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们今天遇到熟人,遇到好朋友,就要畅聊一通,没话找话,瞎摆狂侃。但在古时,反而提醒人们,熟人说话更要当心。为什么?因为太熟悉了,相互之间没有遮拦,言多必失啊。最近各电视台播放的谍战片,你看那些间谍都是通过熟人关系互相渗透,刺得情报,等等。
过去讲“虎生犹可近,人熟不堪亲”,老虎再陌生,你通过各种办法,给它吃的,吃饱了,你还可以拍拍它。但是人与人之间越熟悉,你说话越没遮拦,就越容易出问题了。所以要有一定的距离感,这个距离感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第六句:邪事不语。
不正常的事情,或者擦边球的事情,不要乱讲或相互交流。
第七句:戒秽污语。
这是古人的话,秽污词你不要讲,脏话不能讲,这在《弟子规》里边也是提到了。
第八句:戒轻诺。
就是不要轻率许诺,轻易答应别人。
第九句:戒话扰。
就是人家很忙的时候,你不要去打扰人家,比如人家在正忙的时候,你突然来唠叨,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也会让人家讨厌。
第十句:戒揭短。
揭短指揭露别人的短处、缺点,多含贬义。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每个人也都有虚荣心,所以指责或批评别人的时候,尽量不要说他的短处,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上面的10句话,有人称为中国古代君子言语十大定律。
实际上,言为心声,言语是思想的反映,通过一个人说的话,可以了解他的思想感情。在人交往中的言辞美,也是社会美之一,是心灵美在言语上的表现,包括交谈的内容、方式等。所以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以及和气、文雅、谦逊、有礼貌。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中,语言美是“四美”之一。
语言美是心灵美的直接体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和具有不同文化素养、思想情感、道德品质、语言表现力的人,其语言美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语言美是交际的必要手段,直接影响语言交际的效率和人际关系的协调,所以从小就要加强孩子的语言培养,提高其思想文化素质,并注重孩子心灵美的培养,那些刻薄挖苦的话,下流肮脏的话,粗俗的市侩习气,一定要杜绝戒除。
要戒除不止这些,还有“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段话的意思我们说过了,就是对自己不了解、不真正清楚的事情,不要发表意见或者传播。
据说,古代大文豪苏东坡就曾因此犯过类似的错误。明代的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叫《王安石三难苏学士》,里面有一则 “苏东坡错评咏菊诗”的故事。
丞相王安石很欣赏苏东坡的才能,十分器重他。苏东坡却自恃聪明,颇多讥诮,王安石便借故将苏东坡贬到湖洲当剌史。
三年期满,苏东坡回京,想到当初因为得罪王安石而遭贬,所以这次回京就先来拜访丞相。
当苏东坡来到相府时,王安石正在睡觉,他被管家徐伦引到王安石的东书房用茶。徐伦走后,苏东坡在书桌上见两句未完的诗稿,认得是王丞相写的《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笑这两句诗是乱道,他认为一年四季,风各有名: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这首诗首句说西风,西方属金,金风行秋令也,那金风一起,梧叶飘黄,群芳零落。
第二句说的黄花即菊花。此花开于深秋,其性属火,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说个“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错误了?苏东坡兴之所发,不能自己,依韵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罢,苏东坡愧心复萌,不敢多待就先走了。
不多时,王安石走进东书房,看到诗稿,问明情由,认出苏东坡的笔迹,口中不语,心下踌躇:“苏东坡这个人,虽然屡遭挫折,轻薄之性仍然不改。屈原的《离骚》上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他不承认自己学疏才浅,反倒来讥笑老夫!明日早朝,奏过天子,将他削职为民。”
又想:“且慢,他原来并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当时黄州府正缺少一个团练副使,于是次日早朝王丞相密奏天子,苏东坡才力不及,将他贬到黄州。
苏东坡在黄州重九那天,天气晴朗,恰好友人来访,便拉着友人同往后花园看菊。走到菊花架下,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惊得苏东坡目瞪口呆,半响无语:“老丞相贬我至黄州,原来是让我看看菊花!”苏东坡叹道:“当初小弟被贬,只以为是王丞相公报私仇,谁知他倒也不错,我倒错了。”
这就是“见未真,勿轻言”。你看到的只是一部分菊花,你了解的也只是一部分菊花,天底下的菊花真有秋天会落的。
这就是一个例子,再有学问的人,如果不注意、不慎重,也会犯错误。
苏东坡误以为菊花在秋天是不落的,这还是有影子的事情,但是好多事情连影子都没有。假如轻易相信,往往会产生错误的判断,甚至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无中生有的毁谤,自古有之。下面讲的“无兄盗嫂”就是这样的典故。
西汉时期,南阳有一个人叫直不疑,此人好学,不图名利,非常忠厚。朝廷发现了这个人才,就让他去当了一个官。
这样有好多人开始嫉妒他、诽谤他:这个人虽然相貌堂堂,有水平,书读的也不少,就是品德不端,和他嫂子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这下天底下的人都开始怀疑这个直不疑,认为这个人很不堪。直不疑也开始听到这些谣言,也懒得去理,也不去分辩。
后来,这个风愈演愈烈,朝廷过问了。直不疑轻松说了一句:“我连哥哥都没有,哪里来的嫂子啊?”
朝廷一查,直不疑果然没有哥哥。
这就是非常有名的一个典故 “无兄盗嫂”,记载于《汉书· 直不疑传》。
所以《弟子规》告诉我们:“知未的,勿轻传。”
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讲的是《孔子家语》中记载的“颜回墨食”的故事。
一次,孔子和几个学生在陈、蔡这个地方被围困了7天,大家都很饥饿,也都束手无策。商人子贡头脑灵活,想办法以货易货,从当地百姓手中换来一石米。颜回和子路动手在屋檐下生火做饭。饭熟了,颜回发现屋檐下的灰尘掉进饭上,就将黑色饭块盛起来先吃了。
子贡看到很不高兴,认为颜回偷吃,想告状又不好直说,他故意问孔子:“请问先生,仁人廉士能因遇困改变节操吗?”孔子说:“如果遇到困难就变节,哪里能称得上仁廉之士呢?”子贡说:“如果是颜回,他会不改节吗?”孔子说:“是,他不会改节。”
子贡将自己看到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很慎重:“颜回有高尚道德,我很久以前就深信不疑,你今天所讲还需了解清楚,看其中是否有别的原因。你把他叫来,我来问个明白。”
子贡叫来颜回,孔子说:“不久前,我梦见了先人,先人在天之灵正保佑我们脱困,你们把饭煮好,我要用来祭祀他们。”
颜回说:“刚才有灰尘落到了饭中,把饭弄脏了,我把它盛出要倒掉,又觉得可惜,就吃掉了。吃过的饭再来祭祀祖先,是不恭敬的。”
孔子说:“原来如此,这样做是对的,如果是我,也会这样做的。”
颜回退出后,孔子对子路、子贡等人说:“我相信颜回有美德,是我观察了很久的结论,不是等到今天才证实的。”大家更加敬佩颜回的德行。
孔子所以这样问话,是保全一个君子的名节,包含着深深的智慧。
上面的故事,我们还有一点很受启发,就是我们即使是亲眼看到的事实,有时候和我们想像的也不一样,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如果我们不了解一个动作背后的发心,就很可能会发生一些误会,所以《弟子规》说“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现在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即使真的见到了,也不能轻易传言,那很可能会造成一些误会,做人言语不可不慎啊!
正所谓:人言可畏,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三人成虎。这几句成语的意思是说:在背后的议论或诬蔑的话也是很可怕的;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不断的毁谤能使人毁灭;如果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会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把谣言当成事实。
谣言不断传播,不断复制,它的欺骗性会增加。如果我们轻信了,轻易去传播谣言,我们在无意之间就成了帮凶,就成了传播谣言的工具,我们要再三警惕啊!
作者:刘尚林
制作:王克力、刘剑南
编校:王丽华
相关链接: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