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En | Jp | Ru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  添加到桌面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日月峡养生 > 养生效应 > 正文

婚姻中的那些“应该”以及“不应该”

媒体:心理茶馆  作者:吴海静
专业号:张方译 2016/5/2 16:26:10
婚姻中的那些“应该”以及“不应该”
 
 

都说婚姻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儿,但是不管在现实层面,还是精神层面,我们都会意识到婚姻其实是两个家庭之间的事儿。来自两个家庭系统的两个人带着各自的家庭信念和规条走入婚姻,必然会碰撞出非常多的痛与爱的火花。好在婚姻除了 “你”系统和“我”系统,还有一个“我们”系统。如果我们在冲突的当下,不是为了你,也不是为了我,而是从如何才能让“我们”更好的角度出发,那么事情解决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记得水木bbs曾经的一个十大贴,楼主(男生)控诉他的女朋友有一个“臭毛病”:每次用肥皂前必须放水龙头底下过一遍水。楼主认为肥皂不需要冲水直接就可以用,女朋友的行为就是多此一举,他忍无可忍,为此闹到网络上希望大家给评评理。

 

我也曾经去网络上找公道,因为怀孕时婆婆来京住了一个月,发现她每次炒完一个菜不洗锅就直接炒下一个菜。我觉得她不讲究,她呢用她一辈子如何讲究的事例来力证我吹毛求疵有毛病。

 

找公道的结果是我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家庭拥有跟我婆婆一样的习惯,而且他们也诧异于原来炒完一个菜后是“可以”把锅洗干净后再炒下一个菜的。

 

同理,十大贴下面的跟帖也是炸开了锅,一方支持楼主认为衣服本来就已经湿了,肥皂拿来就可以用;另一方觉得肥皂用一次就会沾染衣物上的细菌,冲洗过后再用可以避免交叉感染。

 

这两个事件给我的冲击非常大,让我发现原来我从小坚持到大的一些习惯并非天条定律,它们曾经带给我好处,让我非常好地适应了家庭这个小社会,但是现在,它们却是束缚我心灵的枷锁,让我意识不到除了这些习惯之外我还有很多其他选择。

 

丛非从说,没有对错,只有不同。

 

我们从小学会的经验告诉我们:世界就应该这样,只有这样做才能活得好。于是我们采用了这样的观点来生活,并且感受到了安全,有所得到。但是当我们长大后脱离原来的生活环境后,我们旧有的观点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于是会出现各种冲突和烦恼,却不愿意看见并修通原来的观点。并且我们难以接受他人违背自己的观点。当他人不同意自己的观点,不按照自己的规条生活的时候,自己就难以接受,自己就会发展出一系列应对方式来应对观点的差异。(摘自丛非从《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

 

也许到这里,大家对应该/不应该,也就是萨提亚所称的“家庭规条”开始有了一些认识,那么就从这里开始说说曾经(甚至现在还)给我的婚姻造成很多困扰的家庭规条吧。

 

1、家要干净整洁才够温馨,所以你应该配合我保持干净整洁

 

很多人很好奇为什么我吃得不少,却从来不用考虑体重问题。还有很多人很好奇,为什么我一个人带孩子,家里还能保持相对干净整洁。答案就是,我一天到晚就没什么闲下来的时候,因为对于家居环境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杂乱。地上的碎纸屑和米饭粒要及时清扫;衣物不能随意堆放在沙发或者床上,干净的必须叠放整齐放入衣柜,穿过还穿的要挂起来或者叠放到固定地方;碗盘不能堆在台面上,要及时清洗,或者至少放入洗碗池;不怎么用的工具用品要及时收纳归置;玩具书籍要分门别类整理好……。小淘从小到大的玩具除了送人的都保持得很完整,连小零件都鲜少丢失,可是她最大的爱好就是翻翻翻、拆拆拆、乱扔乱扔乱扔啊!。

 

也许很多人都会说收纳整理的习惯很好啊,这有什么问题吗?

 

问题是时间有限且精力不足啊!而且我自己做不到的时候,我就要求别人去做到啊!所以,对家人的要求就出来了。

 

“唉,跟你说过多少遍了,让你换下来的衣服不要放沙发上!”

“袜子扔在地上,就等着我收拾吗?”

“吃完饭碗散在桌子上,你不觉得碍眼吗?”

“难道家务是我一个人的事情吗?”

……

 

被我指责的那个男人真的就不做家务吗?当然不是,人家在有时间有精力的时候也已经做了力所能及的努力,只是无意识的情况下或者赶时间时还是会把换下来的衣服随手就放沙发上;累的时候他允许自己休息,而不是马上就去清洗收拾。而且关键是,人家真没觉得一天不叠被子、一次两次不及时洗碗有什么问题啊。

 

而我,已经有好几次身体明明觉得很累还要强撑着收拾家务直到达到我心目中的整洁标准为止,然后累倒了。悲催的是非典时期,我强撑着洗完一盆衣服的代价是被关到医院病房隔离了一礼拜啊。

 

爱干净爱整洁很好,可当它成为“必须”时,就不再为人生带来美好,而是带来了限制与争执。

 

 


2、我在忙的时候,你也不应该闲着

 

在婚姻中你是否也拥有这样的信条呢?

“我已经起床了,你也必须起床。”

“我在洗衣服的时候,难道你不应该把地拖一下吗?”

“我负责炒菜,那你得负责洗菜吧(命令而非邀请)。”

“我这么辛苦持家照顾孩子,你也应该更加努力工作才是啊。”

 

这些信条乍看也没什么问题,而且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可是你们是否经常为此而跟另一位吵架呢?

 

我的爸妈吵了一辈子的架,即使现在六十几岁高龄了也时不时大吵大闹,吵架的原因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因为我妈嫌我爸经常抱病在家休养,而不是像其他同村的同龄人一样出门赚钱养家。问她要爸爸赚钱干嘛用,这么大的年纪如果累着伤着了,赚的钱哪够医药费?她说是为了给我们兄妹一些帮助。其实她知道我们兄妹在我们各自的生活圈子里日子都还算过得去,她一直以为自己辛苦操持以及逼着爸爸累了不歇病了不休是为了孩子,而事实真相是她自己安全感的空洞匮乏太深,所以想通过外在的忙碌来填补。忙碌是她一个人的需要,而不是我爸爸的需要,也不是我们兄妹的需要。

 

可是,我们作为子女出于对父母的忠诚在无意识中就把这个信条传承了下来,然后在我们的婚姻当中兴风作浪。

 

以前有一位要好的同事在跟我说起婚姻中的家务事时她说“我忙的时候,他要是闲着我就特别受不了。”那这个受不了是为什么呢? 

 

总结起来:

一是求关注求爱,“我这么忙,你看在眼里却不来帮忙,你这是不体贴我,不爱我!”可是他/她不爱我,这是真的吗?

 

二是求安全感,“我这么忙,我不允许自己休息,因为我怕吃饭/出游/赚钱误点了,误了这个点的后果太可怕了,所以你一定要帮我一起赶时赶点。”可是误点的后果到底有多可怕呢?误了饭点会饿死人吗?误了这次出游就永远失去放松的机会了吗?误了赚这一天钱就会因此买不了车买不了房、娶不了老婆生不了孩子了吗?

 

估计这些问题你都会回答说不是,可是还是会看不惯另一位闲着。其实这是我们受潜意识的控制而不自知。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是对自己的需要要有一份觉知,我需要她/他的帮忙是因为:

 

我的身体感到疲惫了,需要有人分担工作以减轻负担;

收拾行李很繁琐,我担心考虑不周全;

我有点孤单,希望他陪在我身边;

……

 

所以,是因为我有未满足的需要(自我价值匮乏),我向你发出请求希望你来帮忙;而不是你不好,我要通过指责来命令控制你。

 

比较好的心态是,我在忙的时候你可以闲着,不过你要是能来帮忙,我会非常开心。

 

3、我生气时,你应该哄哄我

 

这是我从跟淘爸谈恋爱到走入婚姻再到有了孩子之后一直抱着不放的信条。我一直觉得“如果你爱我,那我生气的时候,难道你不应该哄哄我吗?”事实是,当我生气并开始指责时,他总会找出堂而皇之的理由来证明我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可家是讲感情,而不是讲道理的地方啊啊啊!!!

 

所以,这十多年来我俩的吵架模式都是这样的:我有一个期待,而他没有满足我的期待,然后我生气并指责;他听到我的指责也立马跳起来跟我争理儿;好吧,你的道理比我的委屈、伤心、无助更重要,你这是不够爱我,我就更加暴跳如雷……。尽管事后我们都能冷静下来让事情在当天就得到解决不留后患,不过当下一个事件来临时我们又会进入“指责vs.讲道理”的怪圈。

 

萨提亚认为当人们的自我价值感不够高时,他们在沟通中,在分歧和压力状态出现时,会采用一种自动化的反应模式,这是人们童年时期为适应家庭的压力环境而自发形成的一种求生存的沟通模式,是一种防御机制萨提亚根据表达形式和内在的动力指向将压力状态下的自动化反应模式(应对姿态)归纳总结为指责型、讨好型、超理智型(或称电脑型)、打岔型(或称分散注意型)。

 

在婚姻关系当中,我惯常指责,淘爸惯常超理智。指责是没有力量的表现,内在是孤单、无助、缺乏理解和控制的,所以想通过指责来控制他人,要他们尊重我、认可我、听从我。而超理智型的人自动化地会首先关注情境,而忽视关系中自我和他人的感受。对于他们,发生了什么是重要的,自我和他人的感受都是视而不见的。叔本华说“与其用道理来说服一个人,不如照顾到他的情感需求来得更有效些。”可是对于超理智的淘爸来说,他没有能力在被指责的当下就去看见我的情感需求。这很好地解释了我们十几年如一日的恒定吵架模式。

 

丛非从在他的书中说,所有压力状态下的沟通姿态都是因为爱,因为索取爱和表达爱。

 

指责是因为太缺乏被理解了,所以通过指责索取理解索取爱。超理智同样是因为自我价值感匮乏,所以想通过说服你来索取爱。两个自我价值感匮乏的人遇到一起,如何能做到“我生气的时候,你应该哄哄我”呢!

 

好在,自动化的防御性质的沟通姿态是可以转化的。

 

“当我们面对别人的应对姿态时,我们需要同时看到这两个部分:索取爱,表达爱。他不是真正想说服你什么或者想让你按他的来,他只是不知道该怎么索取爱而采用了那样的方式而已,那你就让他感觉到你的爱,这样就会促进你们的关系。同时,也看到他在表达爱的部分,这是他的资源。”

 

当然,这并不容易。

 

 


 
阅读 99

 

【声明】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不以营利为目的,仅供学习与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2001-2026 黑龙江日月峡大森林旅游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  查看旧版
黑ICP备2021004085号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