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En | Jp | Ru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  添加到桌面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生多主流化 > 综合动态 > 正文

张应龙:用坚韧与智慧绘就榆林绿色画卷

媒体: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果叮咚
专业号:日月峡资讯 2024/12/9 10:06:53

用坚韧与智慧绘就榆林绿色画卷

——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张应龙

“狂风能卷起戈壁上的沙土,却不能拔掉雪山上的一棵草。一个人的志气像根深深扎在心里,就不会随风飘摇。”张应龙这样说。

20余年,他扎根一线、坚守毛乌素沙地,以科技创新走出一条循环治沙之路,将茫茫沙海绘为美丽绿洲,先后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被国家相关部委授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等荣誉。

面对荣誉,张应龙却更加谦卑:绿色只是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循环发展的故事还要继续讲下去。

坚守沙地二十年

谈起如何“入沙行”,张应龙有些不好意思。在他看来,最初开始治沙只是一个偶然。

2002年,在北京任职的张应龙回陕西神木过年探亲,在其目前治沙造林基地所在的村子锦界镇沟掌村,因“喝高”而答应村党支部书记出钱治沙。过了几天,这名党支部书记给张应龙打电话,问说过的话算不算数,他才反应过来自己“还弄下这么一出事”。

“说过的话就要算话,更何况当时黄沙漫天,风又刮得紧,不知怎么的,要把这保护起来的念头就在我脑中扎下了根。”张应龙说。

于是,他以70年期限承包了毛乌素沙地秃尾河源头圪丑沟19.2万亩荒沙,投资100万元启动治沙工程。然而,在投资全部花完回乡查看时,他才发现,治沙基地只推开“一块沙滩、二里便道”。这时,亲友都劝他“回头”,张应龙却毅然辞掉工作,带着又筹到的200多万元只身进入基地,承包了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锦界镇圪丑沟毛乌素沙地的一块42.8万亩的无人荒沙地。

苦难扑面而来。没路没电,还要面对驻地被风沙掩埋、林木尽毁的严峻情况,最重要的是资金链断裂,张应龙不得不卖掉父亲留下的6间门面房来支持他的治沙事业。

“朋友说我治沙治疯了,我却觉得很乐观。因为治沙是造福千秋万代的事业,我愿意为此将个人得失抛诸一边。只要路子对了,终究会得到大家的理解与支持,治沙事业也一定能够成功。”张应龙说。

20余年治沙路,从人拉肩扛到修路造林、从个人独闯到组织公众治沙、从盲目造林到科学治沙,张应龙栽植樟子松、长柄扁桃人工林38万亩,使承包区域林草覆盖度从3%提高到65%。

不毛之地变成了林海茫茫、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

以科技创新走循环治沙之路

张应龙是个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人。在漫长的治沙生涯中,他意识到治沙靠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他转变思路,从单打独斗治沙,转为与科技主体开展合作,走访大量业内专家学者和治沙英模,志在走出一条科学治沙的新路径。

一位中国科学院专家告诉他,在沙漠里种树不能盲目,一定要先把水保住,这样土壤中的养分才不会流失,成活率才能高。同时,还要种混交林,乔灌木结合。这让他茅塞顿开。

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张应龙创新治沙理念,提出毛乌素沙地治理的3个阶段:防沙治沙-护沙用沙-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初期目标达到沙漠稳定,中期目标达到有效保护与产业形成,终极目标实现生态-居民-产业循环利用发展。

遵循这一目标,他创新了混交造林模式、生态经济林模式、种九留一模式、十年龄樟子松林下绵羊轮牧模式、林业秸秆与林区有机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利用模式、林下食用菌天然生长模式等,为当地林业部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实践支撑。

从2005年开始至今,神木市生态协会合作引进土壤环境、水文、微生物、植物、动物昆虫专家学者200多人,在治沙基地建成了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毛乌素生态试验站、长柄扁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省级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单位。以此为平台,承担了科技部、国家林草局、国家标准委、陕西省科技厅等部门的项目27个,主持起草国家及地方标准7项、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专利23项、省级科研成果鉴定3项。

张应龙说:“一个英雄解救不了世界,只有靠社会力量才能真正保护沙漠生态。”

为此,他注重科普,经常走出基地做科普宣讲,向当地老百姓发放科普读物,接待公益组织代表和学者参观考察,开展生态文化交流活动。由他牵头组织的治沙培训班已举办约80期,培训人员约1万人次。

沙产业让老百姓享受生态红利

通过技术创新,张应龙推出生态经济林模式、林下养殖模式、林下食用菌天然生产模式等,形成新的林下经济,在沙地创造价值,让老百姓享受生态建设红利。

长柄扁桃是一种非常适宜在沙漠种植的植物。张应龙和多年合作的中国林科院博士选育了几种长柄扁桃进行杂交,2021年将培育的80粒种子由神舟十三号飞船带入太空进行育种。普通的种子发芽需8—10天,太空育种4天左右就能发芽。2023年,张应龙把经过太空育种的长柄扁桃栽回毛乌素沙地。

2021年,他们首次在林下成功种植牛肝菌和松茸菌,亩产100—150公斤。为扩大治沙成果,带动沙区人民致富,张应龙也发展苗木繁育、生态农业,累计帮助周边村民增收达8000多万元。

2003年至今,他帮助当地村民成立了合作社,引进树莓、花楸、酿酒葡萄以及林下鸸鹋、绵羊生态养殖和食用菌种植产业等,组织农民开展以造林务工、林业育苗、林果采摘、林下经济为产业的经营活动。累计在基地周边推广种植长柄扁桃10万亩、林木苗圃2000多亩、草粮轮作技术示范4000亩,帮助农民实现脱贫增收,村容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振兴工作持续稳定,驶入良性生态循环发展轨道。

20多年来,张应龙坚守在毛乌素,与沙共舞,经历了难以言说的磨难,也遭遇了数不清的挫折。他从没放弃自己的梦想,用坚韧与智慧绘就了一幅壮丽的绿色画卷,使毛乌素沙地焕发出蓬勃生机。(果叮咚)

阅读 714

 

【声明】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不以营利为目的,仅供学习与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2001-2026 黑龙江日月峡大森林旅游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  查看旧版
黑ICP备2021004085号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