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En | Jp | Ru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  添加到桌面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日月峡新闻 > 总部动态 > 正文

《弟子规》详解(Ⅲ)第九讲:谨-2

媒体:原创  作者:日月峡
专业号:日月峡 2018/5/5 5:47:13

课程《弟子规》详解(Ⅲ)第九讲:谨-2

——2013年春节森林瑜伽养生讲习班传统文化课程

主讲:刘尚林

内容

1.举止文雅

2.进门礼仪

3.借物还物

QQ截图20180504215119

《弟子规》详解--09—谨-2  mp3文件腾讯微云下载

《弟子规》详解--09—谨-2  wma文件腾讯微云下载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注释】

缓,指慢;揭,掀起来;帘,指挂在门窗上遮蔽风雨、阳光的家饰,通常是用竹、布、塑料等材料制成的;勿,不要、不可的意思;声,声音;宽,指大一点角度;触,碰上;棱,指屋角,本意是指物体的直角;执,拿的意思;器,用具的总称,如仪器、武器、器皿、器具,等等;如,好像、就像的意思;盈,满的意思;室,指房屋的内部。

【译文】

这段话的意思说:进出门的时候,要缓慢地揭开门帘,尽量不要有太大的声音;走路拐弯的时候要大一些,不要碰着东西的棱角,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拿东西要注意,即使手里拿着空的器具,也要像拿着装满东西的器具一样的小心;走进没人的房间,也要像进到有人的房间一样谨慎,不能随随便便,乱走乱动。

【相关引申】

“缓揭帘,勿有声”:看一个人是否有学问,看哪里?古人讲,替别人着想这是第一等学问。替人着想不是用嘴巴说的,而是在日常细节中点点滴滴落实的。“苏嘉折辕”就是一件小事而惹来杀身之祸的故事。

苏嘉是西汉著名大臣苏武的哥哥。

他从小做事就非常莽撞和马虎,常常惹出一些乱子,有时甚至把他自己也弄伤了。

为此,父亲经常教训他说:“你平时做事要养成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好习惯,这样不仅能把事情做好,而且还不会招致祸患,如果经常这样莽撞处事,不注重细节,将来定会铸成大错,这样会毁了你的一生。”

但是苏嘉听了以后,还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

长大以后,苏嘉做了专门负责给皇帝驾车的车夫。

一次,皇帝外出,苏嘉驾车从长安来到郊外的行宫。

当苏嘉扶着皇帝从车上走下来的时候,突然一不小心就把车辕撞在门前的柱子上。车辕撞断了,皇帝被吓了一跳。盛怒之下的皇帝为苏嘉定了一个大不敬之罪,苏嘉只好用剑自杀了。

就这样,苏嘉因为一时的疏忽就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看来,做任何事情都是应该小心谨慎。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好,有时也会酿成大祸。

中国传统特别强调“慎独”的功夫。当我们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的动作依然是要放轻、放缓。动作习惯了,自然在公共场合能够做得出优雅的行为动作。“缓揭帘”,除了声响不要影响到别人之外,也是一种爱惜物品的内涵,因为你用东西的时候轻手轻脚,这就不容易毁坏掉。假如我们对平常用的东西都很粗鲁,很大力,这样就要缩短使用周期。所以从惜物的角度,我们也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太粗鲁。一个人要修正自己,要从根本下手,就是从这一颗心开始调伏自己,而这一颗心的调伏,又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的事项当中去用心,善于学习。

“宽转弯,勿触棱”,则是提醒我们时时刻刻要有安全意识。

“入虚室,如有人”:现在经常看到很多孩子到别人家里做客,可能主人到厨房去忙于招待事宜,小孩子进屋之后就四处翻,把人家的物品弄得满地都是,这就不雅了,对主人不尊敬。古人去人家做客,尤其是主人的卧室是不可以乱进的,要避免嫌疑,不要被人家误会。“入虚室,如有人”,这样的举止行为就会谨慎,目的就是为了避嫌。

面对众人,我们挺正人君子的,但在人所不见之处,我们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常“见不得人”。表里不一,口是心非,戴着假面具做人,是很累心的。

宋朝时有位居士叫赵抃,他也是有名的文学家。

赵抃最重“慎独”,不敢令人知的事他一概不做。明清时代风行全国的少儿蒙学读本《幼学琼林》中有一句:“赵清献,世号铁面御史。”说的就是他正直无私。

赵抃在个人生活中有个规矩:每天夜晚都要焚香默告天帝。有人问他:你在默默祝祷什么?赵抃说:我并没有在秘密祝祷什么,我只是从小就立下了这么个规矩,白天干了什么,夜晚就要奏告天帝。其实,人在茫茫无边的宇宙中,显得非常渺小的,我个人这点心意,天帝也未必都知道。我这样做,只不过每天防范检点一下,见不得人、不可奏告的事情就不会去做了。

所以赵抃的廉洁自律也是做得最好的。好到什么程度呢?成语一琴一鹤就是出自他的廉政故事。

赵抃任成都转运使,到官时随身只带一琴一鹤,后来称人为官清廉常用此语。

赵抃早年就崇信佛法,还在衢州的时候,就与当地的佛慧禅师相交游。每次相见,赵抃总是虚心叩问,不厌其烦,而佛慧禅师则以喝斥代答,不容置辩。

一次,政事之余,抃与同僚宴坐,忽然一声雷鸣,赵抃惊闻,当下大悟,即口述一偈:“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水。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

佛慧禅师听说到此偈,笑道:“赵阅道撞彩了!”意思是说他悟道了。

佛慧禅师嗣法云门宗,云门宗风反对使用语言文字,以为真如佛性不可言说,只应于内心顿悟。一旦顿悟,则世间众法,立即“冰消瓦解”,事事物物,“无非妙体”。

赵抃正是在佛慧的启发下,得到云门真传。

好友富弼起初并不识佛,赵抃致书劝其学佛,说:“富贵如是之极,道德如是之盛,福寿康宁如是之备,退休闲逸如是之高,其所未甚留意者,如来一大事因缘而已。能专诚求所证悟,则他日为门下贺也。”富弼后来果然成为一个有名的居士。

神宗元丰年初,他又以太子少保入朝致仕。

晚年的赵阅道奉佛益笃,在家园的高处特筑一小屋,退朝后则独处其中,屏去声色,究心宗乘,日常蔬食,持戒不懈。他还每日宴请一僧至家,与之共斋谈禅,自得其乐,并在屋内的墙壁上题偈一首:“腰佩黄金已退藏,个中消息也寻常。世人欲识高斋老,只是柯村赵四郎。”表达了自己晚年从心佛道的自得之情。

77岁时,赵抃在自筑的高斋中趺坐而逝。临死前还致书佛慧禅师说:“非师平日警诲,至此必不得力矣。”这句话表面意思很好理解,其中有从师之道在。

他死后,佛慧禅师也作偈悼念:“仕也邦为瑞,归欤世作程。人间金粟去,天上玉楼成。慧剑无纤缺,水壶彻底清。春风瀔水路,孤月照云明。”对其一生功德作了高度的礼赞。

他死后,朝廷追赠为太子少师,谥号“清献”。正所谓人不亏心,心地清净,尊严自养,所谓自尊。

自尊是真尊严,自尊的根本是自律。若被人管,最失尊严;自我管理,最有尊严;人若管人,最容易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读圣贤书,自读自知,知过改过,永葆尊严;但一个人若不能自我管理,一定要被别人管;与其被人管,何不自我管理;人能自觉,皆能自律。人能自律,自尊,自信,自在不求自得。

再学习两项四条: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注释】

事,指人的所作所为以及遭遇的情况;忙,本意是事情很多,这里面做急促解;错,差误;畏,害怕;难,不容易做的事;轻,瞧不起、轻视;略,疏忽;斗,相争;闹,争吵惹事;场,空地或人多聚集的地方;绝,戒、杜绝;邪,指不正当的思想或行为;僻,偏邪的,或不常见的;问,打听或询问。

【译文】

这段话的意思说:做事不要急忙、慌张,匆忙时最容易出现差错;不要害怕困难而犹豫退缩,即使是小事也不要随便应付了事;凡是打架争斗或不良场所,坚决不要接近,以免受到不良影响;凡是邪恶下流、荒诞离奇的事也绝不要好奇地过去问,以免污染了善良的心性。

【相关引申】

“事勿忙”,是说忙就会乱,要缓和,缓可以免悔,退还可以免祸。所以常常有条不紊就不容易做错。要懂得进退,该退的时候不要强出头,可以免掉祸患上身。

离开家时,瓦斯、电源、自来水开关,等等,这些都需要沉着地一样样地检查到,特别是经常停水的用户,一定检查水龙头是否关闭,不然的话,你离开以后来水了,家里又没人,就把楼下人家泡了。

所以《弟子规》告诉我们“事勿忙”,不要忙忙叨叨的,忙的话就要出错了。另外也引申与别人约定的事情我们要善于做备忘录,时时刻刻提醒执行的进度与结果。这个习惯我们要从小孩子开始培养。培养小孩子既谨慎又有责任心,孩子从小就懂得用记事本去提醒自己,那么他做事就会从容不乱。

忙乱就容易出错,成语“欲速不达”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从前有一个人挑着一担子橘子进城。

天快黑了,他怕在关闭城门之前赶不到城里,心里十分着急。

恰巧迎面走过来一个行人,他便问那人能不能赶进城。那人瞧他慌张的样子,就告诉他,如果慢慢走还可能赶得上。

挑橘子的听了很生气,以为那人在拿他开玩笑。他想:“难道慢走可以进城,快走反倒进不了城吗?”

于是,他加快脚步。不料,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橘子撒了一地。他急忙一个一个地往担子里面装橘子,好半天才捡完,这时候天已经黑了。这个人果真就没有及时赶进城里。

“勿畏难,勿轻略”,四书《中庸》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就是说:人家做一次就会了,即使我们比较驽钝,我们就做一百次也要把它做会;人家十次就会了,我们即使要做一千次才会,我们也要锲而不舍地坚持去做。

假如我们能按照这样的态度去面对一切事情,“虽愚必明”。这样就不会自己被自己打败、吓退了。所以时时要自我砥砺,自我鼓劲,这很重要。你所感来的境界,感来的人际关系,真正的根本在哪儿?不在外,在我们自己的心,所以心是能感,境界是所感。

假如我们自心中有很多对立,有很多纷争,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冲突不断。我们做事的时候不要先想太多烦恼,“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只要方向正确,你就尽心尽力做就对了。

“勿畏难,勿轻略”,更是告诉了我们为人处世的一种心态,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种鼓励。要鼓励自己不要怕困难,要经常勉励自己,向自己挑战。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有超越自己才是真正的成功。果能如此,经常向自己挑战,你的才学就会慢慢地进步,得以提升。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是喧哗吵闹,争斗的场所,绝对要远离;不是什么有益的事情,就不要去学它、做它。”

有人曾经撰文说,心灵污染比环境污染更可怕。

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眼下正举世瞩目,因为环境污染已经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存在。那么比这更可怕的心灵污染呢?心灵污染一旦发生,就像传染病一样很难控制和彻底清除,甚至不是一两代人所能解决的问题。每一个人都可能既是被污染者同时又是污染者,因为被污染的是人的心灵,那么受污染后就会迷失自我,使心灵蒙受不断的痛苦折磨。

所以,心灵污染比环境污染更可怕。

面对纷杂的环境,古人是怎么做的呢?我们看看管宁是怎么做的?

“管宁割席”:管宁是三国时期人,他从小做事就认真专注,从不分心。

有一次,管宁和朋友华歆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管宁十分认真,专心致志地阅读,可是华歆却不那么专注。

忽然,门外的大街上人声嘈杂,议论纷纷,说是一个有名的大官经过这里。华歆再也坐不住了,心想“出去看看也许可以交一个朋友”,于是放下书本看热闹去了。

管宁对这种三心二意不认真读书的态度很生气,于是拿出刀子,割断了坐在身下的席子,表示自己绝不和华歆一样,要和这种人绝交。

古人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现在的家长一定要有敏感度,不能什么地方都让孩子去,不要给孩子造成心灵污染。要教育孩子安分守已、奉公守法。“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反之后患无穷。

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两项四条: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注释

将,准备的意思;入门,进门;孰存,谁在里面;孰,是疑问代词谁;上堂,进入大厅;扬,提高;对,回答的意思;吾,我;分明,清楚、明白。

【译文】

这段话讲的意思是:将要进门时,先问明谁在里面;将要登入大厅时,必须提高声音向人打招呼。别人问你是谁,要回答自己的名字;只回答“是我”或者“我”,让人无法分辨“我”是谁。

相关引申

根据记载,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就曾经因为没有做到“将入门,问孰存”差一点导致休妻。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叫“孟子欲休妻”。

说有一天孟子回家,家里就是母亲与妻子在家。

孟子先回到自己的房间,推门就进去了,突然他看见妻子箕踞。因为他妻子一个人在家里面,所以没有坐得非常端正,就地一坐,两腿伸开,很放松的样子,这叫箕踞。

孟子一看,这还了得!坐姿如此粗野,如此不守礼节!孟子很生气,扭头就跟自己的妈妈讲要把她休掉。

他妈妈问“为什么”,孟子说:“我刚才回家看见她竟然箕踞,太难看了,不符合礼节。”

孟子妈妈问他:“你敲门没有?你有没有先问问家里有没有人?”

孟子说:“没有。”

孟母说:“即使没有守礼节也是你的不是,你进家门的时候,应该先问问有没有人。不许休妻!而且你还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守礼节。”

孟子赶紧承认错误。

可见,在中国传统当中,连夫妻之间都是强调有隐私的,不能说这是我俩的卧室,推门进去就完了,这个不可以的。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说话要完整,要说清楚。《红楼梦》中贾宝玉就因为“吾与我,不分明”,误踢袭人。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贾府戏班子有好多小孩子,放学以后就到贾宝玉住的那个院子里玩儿。

正好天下雨了,这时候贾宝玉回来了。宝玉在外面就啪啪地拍门,里面的人只顾笑,因为孩子们在一起玩嘛。宝玉就在外面叫:“给我开门!给我开门!”叫了半天也没人去开。

这个当口袭人比较警觉,她就问:“谁呀?”

宝玉回答“是我”。

里边的人一听,“这不是宝姑娘的声音吗”?宝玉的声音由于奶声奶气的,像女孩子的声音。

大家以为是薛宝钗来了。于是这帮孩子又猜,“宝姑娘这时候怎么会来呢”?

还是袭人比较警觉,跑过去扒着门缝一看是贾宝玉,赶紧把门就打开了。

贾宝玉一肚子气,进门飞起一脚,一下子就踢在袭人的肋骨上,宝玉还骂。

这是《红楼梦》袭人被踢事件。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你敲门,不能仅回答是“我”,这样是容易耽误事情的。如果贾宝玉当时敲门的时候不回答是“我”,直接回答“我是贾宝玉”,或者“我是宝二爷”。大家想一下,谁敢不给他开门啊!你说是一个“我”,谁知道这“我”是谁呀?还引起里面的误会和猜测。

现实生活当中这样的例子、情况也很多。我们举一反三,想一想,古圣人在关于进门、敲门之后的问答,都给我们规定得这样仔细。因为这里面有历史上这些圣贤人曾经犯过的错误,差一点引起严重的后果。这是圣贤人总结了自己的错误之后,告诉后人不要犯他们那样的错误,这是圣贤人对我们后人的爱护。

下面我们学习最后两项四条:

用人物,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注释】

用人物,指借用别人的物品;倘,如果;即,就是;及时,迅速而不耽搁时间;还,归还、交还;急,迫切、紧急、重要,紧要;难,困难、艰难、不容易。

【译文】

这段话讲的是什么?就是想要使用别人的东西时,必须当面向人家提出来请求,以便征得别人的同意;假如不问一声就拿走,就是盗窃。

借别人的东西用完后要及时归还,以后再遇到紧急事、紧要事,再借时就不会遇到困难或被人拒绝了。

【相关引申】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这句,还有的版本是“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区别在“后有急,借不难”和“人借物,有勿悭”上:“后有急, 借不难”,如我们常说的“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人借物,有勿悭”,是说别人向我借东西,如果我有就不要吝啬。

值得注意的是:“难”在古汉语中还有“抵挡、拒斥”之意,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的“难壬人”,拒斥那些巧言谄媚的人,壬人,巧言谄媚的人,不行正道的人。确实如此,当我们借钱或物没有及时归还或没有还时,下次想再借不仅会被对方推三阻四地不容易借到,而且还有可能会被对方一口回绝。

借别人的东西,要在约定的时间内归还,拖延时间人家以后就不相信你了。别人向你借东西时,如果自己有不可以吝啬不借。

国学大师李炳南教授,在政府部门工作期间,每次用单位的信纸写信的时候,必定向领导征求,经过领导同意才用。有时候领导会说:“哎呀,就一张纸,哪个人不是这样用的,你怎么还这么罗嗦呢?”李教授就说:“如果我要是不问您就拿来用,那我就是犯了偷盗。《弟子规》上说,‘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我现在向您请求,您同意了,这就不算偷盗。”

真正的大德对一张纸、一支笔,这么小的东西都小心、谨慎,不在小事上亏欠一点德行。我们在小事上要谨慎,不能因为事小亏了自己的德行。

下面再讲一个“义不摘梨”的故事。

这个故事见于《元史》。

说的是元朝的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许衡,他是一位很有名的儒家大学者。

早年,在一个酷署的天气里,他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河阳时,大家口渴难耐,嗓子冒烟。这个时候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上面结满了梨子,水灵灵的,让人垂涎欲滴。

跟他一起逃难的人都争先恐后去摘梨子吃,只有许衡一个人端坐在旁边无动于衷。旁边的人觉得奇怪:“你这一路急急忙忙赶来,口渴成这个样子,这棵树又没有主人,你为什么不去摘一个吃呢?”许衡说:“梨树是没有主人,但是你难道不认为这个东西不是你的吗?你心里难道没有主见吗?不知道这个行为类似于偷吗?”

这就是非常有名的“义不摘梨”的故事。

许衡,他是元代初期的名臣,也是元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通儒和学术大师,他曾经参与制订《授时历》,比欧洲著名的《格林高利历》还要早300年。许衡“义不摘梨”的故事之所以传诵800余年,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面对诱惑时能够“管住自己”。

这个故事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不是你的你把它拿来是不行的。过去那些成就大德都对自己管束得非常严格,我们要是把这些小事情和日常生活联系一下,看看我们在这方面有没有和他们做的一样好的?有没有一见到这些物质的东西控制不住自己的?

【小结】

《弟子规》“谨”这部分我们就学完了。“谨”在古汉语中本意是说话小心,要注意说话,后来泛指谨慎、小心、慎重、敬重、恭敬的意思。“谨”,要求每一个人立身处世要小心谨慎,要接受社会规则的约束,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千万不能无所畏惧,千万不能放纵自己。

这一章基本内容有这样几个方面:作息规律(惜时),着装整洁(得体),饮食适中(有度),举止文雅(大方),进门招呼(礼貌),借物还物(基本规则)。

这是儒家对个人修养的一种基本的要求。

在中国革命过程中,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十分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

1939年 7月,刘少奇在延安马列学院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一长篇讲话,对提高共产党员和其他先进分子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1943年,周恩来曾手订《我的修养要则》,共7条,作为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的座右铭。这7条是: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要与自己的和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适当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所以说,“谨”特别重要的是要求一个人有所不为,要求一个人言行慎重,勤勉修身,要经常自我反省,对别人要礼让、谦恭。在中国传统当中,让一个孩子从小养成“谨”的习惯,是希望他将来能够平平安安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们要通过“谨”这一章的学习,向这些成功的伟人一样,在自身的修养方面加强。从人生的长远处着想,从小事做起,走好每一步。

还要注意教育、培养和引领孩子,注重生活的细节,从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养成做事不急不躁、沉沉稳稳的性格。这样的话,孩子长大后无论做什么,都会踏实而稳健。

作者:刘尚林

制作:王克力、刘剑南

编校:王丽华

相关链接:

《弟子规》详解(Ⅲ)第一讲:绪论

《弟子规》详解(Ⅲ)第二讲:总绪

《弟子规》详解(Ⅲ)第三讲:入则孝-1

《弟子规》详解(Ⅲ)第四讲:入则孝-2

《弟子规》详解(Ⅲ)第五讲:入则孝-3

《弟子规》详解(Ⅲ)第六讲:出则弟-1

《弟子规》详解(Ⅲ)第七讲:出则弟-2

《弟子规》详解(Ⅲ)第九讲:谨-1

阅读 4158

 

【声明】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不以营利为目的,仅供学习与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2001-2026 黑龙江日月峡大森林旅游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  查看旧版
黑ICP备2021004085号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