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湾畔,每年有近10万只候鸟在此栖息繁衍。近岸红树林群错落有致,远处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国际红树林中心坐落其中,构成一道亮丽的生态风景线。作为国际候鸟迁飞休息地和中转站,深圳湾日益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生态福祉。
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为深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国际合作提供了有力抓手与落脚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全面加强天然林和湿地保护,完善森林、草原和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明确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得益于精心制定的湿地保护规划和生态监测措施以及科学有效的举措,深圳湿地的生态功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十四五”期间,深圳营造红树林15.48公顷、修复103.08公顷,并在红树林保护、湿地修复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作为全国唯一地处都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守护着候鸟的归途、滋养着城市的生机。为加强保护,深圳市检察机关牵头成立了全国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联盟,推动建立粤桂琼十地市红树林湿地保护检察联盟,并与环珠江口检察机关会签《红树林湿地物种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共同奏响保护红树林的协奏曲。
“这赋予了府检联动新的内涵。”深圳大学大湾区红树林湿地研发中心研究员周海超深有体会。他曾参与多起涉红树林公益诉讼案件,并提供案件线索或提出专业意见,为“检察 行政 社会”海洋保护共同体提供了更好的注解。
2023年,深圳率先探索红树林碳汇项目开发与交易,完成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在此基础上,2024年,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检察院联合深圳自然资源部门,首次通过司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认购红树林碳汇,开创了深圳“司法 蓝碳”工作样本。今年,深圳市检察机关联合多个部门出台适用认购碳汇履责方式的实施意见,专门对认购海洋碳汇(蓝碳)作出相关衔接安排。
“未来,我们将推动生态基地纳入红树林碳汇监测范围,探索引入更多元化的替代性修复举措。”前海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彭康介绍。今年6月,粤港澳大湾区首个以红树林湿地为主题的“检察公益诉讼生态修复示范基地”在深圳前海桂湾公园正式揭牌,5000余株红树苗已补种到位,520吨红树林碳汇完成核销。这次检察机关探索红树林生态修复的新尝试,也将承载着司法修复生态的检察智慧,为加速全世界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以及丰富生物多样性作出新的贡献。(周洪国 林庆春)
| 我也说两句 |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