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山黄
本品又名唐菖蒲,
散瘀消肿解疮毒。
咽喉红痛连腮腺,
搜山黄到全清除。 --吴洋
入药部位
球茎。
性味
味苦、辛,性凉,有毒。
归经
归肺、肝经。
功效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
痈肿疮毒,咽喉肿痛,痄腮,痧症,跌打损伤。
相关配伍
1、治疮毒:搜山黄捣烂,拌蜂蜜等分,敷患处。(《贵州民间药物》)
2、治腮腺炎:标杆花球茎在酒或水中磨成浓汁,外搽患处,每日2次。(《云南中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酒磨或水磨汁涂,或捣敷。
使用注意
孕妇禁服。
采集加工
秋季采挖,洗净,晒干备用或鲜用。
形态特征
唐菖蒲,又名标杆花、菖兰、荸荠莲、十样花、剑兰。多年生草本。高约1m。球茎扁圆球状,直径2.5-4.5cm,外包棕黄色膜质包被。叶基生,或于茎上互生,嵌叠状排成2列;叶片剑形,质硬,长40-60cm,宽2-3cm,先端渐尖,基部鞘状;主脉突出,具多条平行脉。花茎高50-80cm,不分枝,下部具数片互生叶;穗状花序顶生,长25-35cm,具卵形或宽卵形的苞片2枚;花单生苞片内,无柄,左右对称,直径6-8cm,具红、粉红、白、黄等艳丽色彩,花被裂片6,排成2轮,内轮3片较大,花冠管漏斗状,向上多少弯曲而有一长形的管檐;雄蕊3,着生花被管上,多少偏向花的一侧;花药蓝紫色;子房下位,椭圆形,绿色,3室,花柱长约6cm,先端3裂。蒴果椭圆形,长1.7-2cm,直径约7mm,种子扁平,具膜质翅。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我国各地广为栽培,贵州及云南一些地方常逸为半野生。
性状鉴别
本品呈扁圆球形,直径1.5-3.5cm,厚1-1.5cm。表面黄棕色、棕褐色或暗棕红色;基部具须根痕或偶见残根;上面中央为1尖凸状顶芽,腋芽数个,较小,分列顶芽两侧而位于同一径向面上;全体尚见数个同心环状线纹,为鳞片痕,有时可见残存的膜质鳞叶基部。体重脆而易碎,断面淡棕褐色或污白色,显粉性。气微,味辣刺舌。
现代应用
临床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急性咽喉炎,腮腺炎和疮痈等。
文字转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