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En | Jp | Ru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  添加到桌面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日月峡新闻 > 总部动态 > 正文

《弟子规》详解(Ⅲ)第六讲:出则弟-1

媒体:原创  作者:日月峡
专业号:日月峡 2018/4/29 6:30:37

 课程:《弟子规》详解(Ⅲ)第六讲:出则弟-1

——2013年春节森林瑜伽养生讲习班传统文化课程

主讲:刘尚林

内容

行悌道的规范:

兄弟相处之道

尊长的要求和做法

QQ截图20180428222445

《弟子规》详解--06—出则弟-1mp3文件腾讯微云下载

《弟子规》详解--06—出则弟-1wma文件腾讯微云下载

第六讲:出则弟-1

下面我们学习弟子主修的第二门主课“出则弟”。

“出”,是指出了家门到社会上;“弟”同悌,是指兄弟之间的关系。“出则弟”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我们先学习两条四句: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注释】

兄道,是指为兄之道,道就是道理、法则;友,友爱;恭,恭敬;睦,和睦;轻,看淡、看轻;怨,怨恨;何生,从何而生?忍,忍让;忿,愤怒;泯,消除。

【译文】

这段话讲的意思就是:哥哥应该友爱弟弟,弟弟应该尊敬哥哥;兄弟能和睦相处,孝道就在其中了。

兄弟间对财物看得很轻,那么怨恨从哪里能生起呢?彼此言语上多忍让,怒气自然消除了。

【相关引申】

前面我们曾经讲过周朝800年的故事。周朝享国800年,是因为以孝悌治天下。季历的两位兄长为了达成父亲的心愿放弃一切,既是圆满了孝道,又成全了兄弟的情义。这才有了周文王领导全国人民尽孝、尽悌、又尽忠。上行下效,周朝的老百姓以这些圣贤人为榜样,人人都懂得礼让,成就了国家非常良好的风气,使国运强盛,久久不衰。

中国古代关于悌道最为传奇的故事是许武兄弟的故事。

讲的是汉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许武,父亲早亡,只剩下他和两个弟弟。

许武是兄长,对弟弟特别好,平时种地的时候,他不舍得让两个弟弟干农活,因为他们岁数小,就让他们在旁边看,多少学一点种地的本事。到了晚上,许武种了一天地已经累得不行了,但是依然坚持教两个弟弟读书。如果弟弟调皮不听话,许武也舍不得责备弟弟,更不会责打弟弟,而是跪在父亲的坟前嚎啕大哭,以此来感动两个年幼的弟弟。

所以,大家就举了许武的孝廉。汉朝的时候国家选举人才是靠“举孝廉”,因为汉朝还没有科举制度,人才是靠大家推荐的。

许武被举孝廉了,却干了一件让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他把爸爸留给他的财产分成三份,自已拿了最好的一份,把最差的东西分给了两个弟弟。

这哪里是悌道,简直是强盗啊!老百姓也是这么认为:你是个伪君子,原来你做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给我们看,就是为了当官,为了骗取声誉,一旦你举了孝廉,有了当官的机会,就原形毕露。

许武就一直被别人这么骂着。但是不知不觉之间,他的两个弟弟威望逐渐起来了。大家突然发现许家这两个弟弟拿了最烂的东西也没有怨言,也没有和哥哥闹翻,而且还感激兄长在他们小的时候种地养活他们,还每天晚上不辞辛苦地教他们读书,他们一直以感恩的心情感激他们的哥哥。

大家更觉得他们看错了许武,看样子还是两个弟弟好啊!于是大家一致推举两个弟弟举了孝廉。

到了这一天,许武到父亲坟前嚎啕大哭。哭完之后他把家族所有的亲戚,包括邻里百姓召集到一起,把自己原来最好的这份财产分给两个弟弟,自己什么都不要。

许武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悌道。在汉朝的社会氛围里,你给一个人财产还不如给他一个良好的声誉,因为这样才能让他尽快地拥有为社会服务的机会,能够被举孝廉。这是典型的“兄道友,弟道恭”。

另外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兄弟睦,孝在中”。

讲的是明朝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叫郑濂。他家里是七代同住,大门上挂着一块匾,叫 “天下第一家”。这五个字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郑濂是一个当官的,家里七世同堂,一千多口人却从来不吵架,而且大家都开心的不得了。

明太祖朱元璋听说之后感到很纳闷,于是就把郑濂召来:“你家里究竟有多少人啊?”郑濂说:“启禀皇上,一千多口。”皇帝问:“一千多口?你有什么治家的法则可以保证大家和睦相处啊?”郑濂回答:“皇上,也没有什么,就是不听闲话,不传闲话,言语不合互相之间就忍一忍。”皇上一听:“很好很好!来,领赏。”朱元璋要赏东西给郑濂。赏什么呢?就给了两个梨。

郑濂是千恩万谢,揣着两个梨回到家里,召集族里人,举着两个梨说:“今天皇帝赏了我两个梨,大家看清楚了。”说完郑濂叫家人搬来一口大水缸,打来一缸水,把梨捣碎了泡在缸里,一千多口人每人喝一碗梨汤。朱元璋派去的校尉看到这一幕,回去禀告皇帝:“佩服佩服,这个郑濂绝对没有私心。”朱元璋一高兴,就封这一家为“天下第一家”。

在这个故事里,大家注意两点:除了梨分得均匀,还有就是兄弟之间不听闲话,不传闲话,言语不合互相之间就忍一忍。

黑龙江电视台播的电视剧《谁来伺候妈》,那里兄弟三人发生了一些矛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听闲话,然后传闲话。听就不说了,还传闲话,矛盾就引发了。这部电视剧大家有机会可以看一看。

一千多口人在一起不发生矛盾,靠的是什么呢?兄弟和睦。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当你改变了思维模式,会发现这世界原本属于你。热情、真诚、负责任地对人,是我们生活快乐的一剂良方。

兄弟和睦、家庭幸福、与人友好相处,是父母最希望看到的,也是对父母孝敬的延伸。

有的人不遵守规矩而且经常挑拨关系,把一个团体搞得离心离德、乌烟瘴气,这是小人行为。这样做,在伤害自己的同时也是在毁伤父母,是与孝敬的背离,父母会伤心甚至哭泣,只是你暂时没有看到罢了!

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是打造凝聚力的必要法宝,而对于财物的取舍,却能体现人的品德和为人之道。不要与人斤斤计较,当你与人计较的时候就已经输给了人家。

“将身外钱财看轻些,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正所谓“财物轻,怨何生”。

有一个张士选不重家财的故事。

张士选是五代时候的人,从小父母就过世了。在长辈中只剩下叔父,而叔父却有7个儿子。

长大后,叔父说:“你已长大,现在我将家产一分为二,你一份,我一份,你觉得这样分公平吗?”张士选说:“还是分八份吧,这样公平些。”叔父坚持不肯,张士选也不肯。

当年张士选17岁,后被推荐进京参加考试,同时被推荐的还有二十几位。

有位相士指着张士选说:“今年高中状元的就是这位少年啊!”

同去的人都不相信。相士说:“做文章这件事情不是我所能够了解的,但这位少年,他的满脸都积了阴德的气象,一定是他做了善事的缘故,所以我才敢断定他今年必定高中状元。”

什么是阴德呢?暗中做的有德于人的事情。《淮南子·人间训》讲了这么一句话:“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首先阴德是在自己的内心,它不是张扬的。

《了凡四训》里面记载一个故事:

江阴有位读书人张畏岩,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很有文采了,文章写得很好,也小有名气。

甲午年南京乡试,他借住在一处寺院里。等到发榜,榜上没有他的名字。他不服气,大骂考官,眼睛不清楚,看不出他的文章好。

那时候有一个道士就在旁微笑,张畏岩马上就把怒火发在道士的身上。

道士说:“你的文章一定不好。”张畏岩更加发怒说:“你没有看到我的文章,你怎么知道我写得不好呢?”道士说:“常听人说,做文章最要紧的是心平气和,现在听到你大骂考官,表明你的心非常不平,气也太暴了,你的文章怎么会好呢?”

张畏岩听了道士的话,觉得有道理,就屈服了,作揖躬身向道长请教:“如何能将文章写好,如何能考取功名?”道士说:“要考中功名,全要靠命,命里不该中,文章虽好也没益处,仍不会考中,一定要你自己改变改变。”

张畏岩问道:既然是命,怎样去改变呢?道士说:“造命的权虽然在天,立命的权还是在我,只要你肯尽力去做善事,多积阴德,什么福不可求得呢?”

这里讲了一个阴德,有很深的道理。这说明虽然有命运,但立命之人不是老天爷,是你自己,你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怎么样得好命运呢?“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你的福多了,哪能说福报求不来,想得的功名富贵都能得到。

张畏岩又说:“我是一个穷读书人,能做什么善事呢?”

道士说:“善事、阴德都是我们心造的,(这句话很重要)只要有这颗心,常常为善,起善心起善念,自然就功德无量。比如说,谦虚是一种美德,它又不费钱,你为什么不自我反省工夫太浅,反而骂考官有眼无珠呢?”

张畏岩听了道士的话,从此以后就很留意把持住自己,勿走错了路,天天加功夫去修善,天天加功夫去积德。

张畏岩明白了,知道原来“行有不得,反求诸已”。这句话是我们学《弟子规》要反复学习领会,并把它落实到今后的生活当中的。君子首重修养道德,当张畏岩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他回去每天护持自己的念头,丝毫不动恶念,逐渐增长德行,别人批评、责备他都能够顺承。

果然,三年以后张畏岩考上了举人。

要懂得功名富贵,一生的吉凶祸福,都是靠我们自己去创造。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修养自己的厚德,那么福分就会越来越大。

刚才插的这一段,给大家介绍了关于阴德的事情。

下面我们学习“言语忍,忿自泯”。这句话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忍”。

“忍”是一种修身的功夫。唐朝有一位叫张公艺的人,他家九代人同居,很和睦,从来不吵架。唐高宗就想不明白,于是把张公艺召来:“你家九代人,都说你们家很和睦,你有什么秘诀啊?”他一句话也不说,请皇上赐笔墨和纸,然后低着头在那儿写,就是不抬头。皇帝一看,这什么意思啊?你有那么多的经验要教给我吗?

张公艺写完呈上去,皇帝一看,满纸就一个字“忍”。

大家注意,这个“忍”是会意字,《说文》:“忍,怒也,从心从刀,谓心中含怒如怀刃也。”也就是一直忍到心头插刀也不反抗。

清代于成龙《忍字歌》曰:“忍字高来忍字高,心字头上一把刀;哪个不忍就遭难,忍字值得来推敲。”

我们知道,“忍”这个功夫实际上很难做到,但是对家族来讲,尤其对兄弟、血亲或者邻里、同事、朋友来讲,忍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说,忍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品德,一种智慧。忍就是不动手、不动嘴、不动念。能忍的人,走到哪儿,都是海阔天空;不能忍的人,到哪里都是对立冲突,最后受伤的一定是自己。就如平常在报刊、电视上看到的社会新闻,总是有人因一时的冲动,控制不了脾气,而酿成杀人放火的大祸,造成生命中无法弥补的遗憾。

忍,不仅要忍自己及他人的情绪,还要忍外在种种欲境的诱惑……,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样你才能时刻清楚明白自己的角色,人际互动关系就能圆融,人格、行事也就不会偏斜,世出世间才能成就。

在忍这方面,我觉得历史上伟大的成就者们,他们之所以能成就,就是和这忍功夫有关系的。佛家讲的忍辱,圣经里讲的爱你的敌人,都是日常修为的警言。

也不是说,那些受万人景仰的圣贤,他们就没有受到一点点的误解。他们就是正确圆融地处理了这样一些逆境中的问题,以智慧忍了所有一切违缘、逆缘,得到了人们的尊敬,所以成为圣贤,这也是我们应该吸取的历史的经验。

《颜氏家训》有这样的说法:“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这句话的意思说:兄弟之间不和睦,就不会关心、爱护自己的侄子女,侄子女之间也不会有感情,家族中子侄辈就会亲情淡漠,关系疏远。

颜之推告诉我们这些朴素却非常重要的道理,关乎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影响很大。

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他是当时最博通、最有思想的学者,经历南北两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当时所有大小学问,他几乎都钻研过,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后人颇有影响,著有《颜氏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影响很大。

《颜氏家训》是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综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的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实在罕见,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现象倒是屡见不鲜。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七步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三国时代的魏文帝曹丕与其弟曹彰、曹植,都是卞太后所生。

曹丕继承魏武帝曹操的王位后,因为妒忌任城王曹彰勇武强壮,诱骗他吃毒枣而死,太后解救不及。

曹丕又要加害东阿王曹植。太后说:“你已经杀我儿子任城,不得再杀我儿东阿。”

魏文帝曾命令弟弟曹植于七步内作诗,不成就处以重刑。曹植立刻作诗回应:“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面露惭色, 深感羞愧。

现代改编的精华版就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兄弟之间勾心斗角,同门师兄弟之间出现相互加害、互相整这种现象,从古至今好像一直都没有断。而这正是最可怕的事情,所以古圣贤将“出则弟”作为做人基本准则放在这儿,让孩子从小就建筑一个好的道德基础。

上面我们主要了解了兄弟之间相处之道。当然这里的兄弟之间可以引申为同辈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学习对待长辈的规矩: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注释】

这里面的或,就是或者;长,是指长辈;呼,指呼唤、叫;代,代替的意思;即,立即、立刻。

【译文】

这几句讲的意思就是:不论用餐、就坐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幼”,就是晚辈的意思。

长辈有事呼唤别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何事,能帮就帮,不能帮时则代为转告。

【相关引申】

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是供给制,细粮少,一般家里人口又多。所以许多家庭里的细粮除了逢年过节大家吃点外,大多给老人吃小灶。这是延续几千年的规矩。尊老的人,自会赢得人们的尊重。下面讲个“王氏自食糟糠”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明朝夏诚明之妻王氏,是江苏无锡的农家妇女,家境贫困,又遇上荒年,丈夫到外地工作。

王氏日夜不停地纺纱织布,尽力准备饭菜给公婆吃,自己以糟糠和野菜果腹。她婆婆偶然进到厨房,看见她吃的东西,忍不住流下泪来。

后来王氏享年80多岁,没有病痛,安然而逝。家人梦中看见打旗奏乐的队伍,迎接孝妇而去。

同里有位贡生,每过王氏家门,必定在门外敬礼三次,表示恭敬。

王氏的这种孝行感动了很多人。能在史书上记载下来,想一想当时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

“长呼人,即代叫。”长者如果要找人的话,小辈应该代他去叫。

为什么呢?因为这里的“叫”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叫”,在中国古代传统来讲,认为大声说话是很辛苦的事,分神,所以不能让长辈高声喊叫;第二个“叫”是找的意思,不一定要叫,尊长要去找谁,小辈应该代劳,多走几步,别让长辈劳动。

“人不在,己即到。”如果找的人不在,不能擅自就拉倒了。你自己要马上回来。为什么?第一要复命,告诉老人家您要找的人不在;第二要问问老人家,还有什么事情我可以帮忙做吗?这些都是细节的东西。

《弟子规》指导我们在日常饮食起居中,不要因为宠爱而忽略了对孩子从小就应该培养的礼让的美德。要教孩子,不管是吃东西还是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长者吩咐的事情,要认真去办,要有回应。这就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注释】

称,就是称呼;对,指对答;这个“见”字念(xiàn),是显示、表现的意思。

【译文】

称呼尊长,不可以直接叫他们的名字;与长者说话时,时刻注意,长者见识多,阅历深,要多听他们说话,不要自己夸夸其谈,不要显示自己很有才能的样子。

【相关引申】

尊长,就是年龄、辈份、地位、成就比自己高的人,你不能直呼其名。对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你直呼其名,给别人的感觉这个小辈粗鲁,没教养;一个学生直呼老师的名字,你会觉得这个学生懂得礼貌吗?

我们今天认同的文明礼貌标准,实际上正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延续。因为我们民族一直有避讳心理,对尊长依然是绝对不能直呼其名。可以有很多变通的办法,一般是加辈份尊称,比如我们称称李爷爷、李伯伯、李叔叔……这是都很通行的。还有一些是称职务的,比如李校长、李院长、李部长,等等,还有一些称职称的,比如李教授、李研究员等等。也就是说尽量要回避直呼其名。

这个习惯在很多年轻的孩子中没有,他们盲目地模仿外国的某种习俗。是不恰当的,因为我们是有自己文化传统的国度。简单地看电影、电视,模仿国外小孩子直呼父母之名的,在国外那个文化氛围大家是习惯了,那倒没什么。但是我们国家是有几千年传统传承的,你这样直呼其名,会使人感觉到不礼貌、没教养。如果沾上这样的恶名的话,将来找工作,找朋友,那都很难。谁都不愿意和粗鲁的人,没有教养的人共事。

在欧洲国家这样的情况和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去芬兰,在朋友Kauko的家里面,他有4个孩子。这4个孩子,我去的时候大的十多岁,小的五六岁,见到他没有喊叫爸爸的,都是喊名字。大一点的“Kauko”,小一点的“Kauko”……入乡随俗吧。但是拿到我们国家来,和周围的环境就会格格不入,你就会成为另类,这一点我们是要注意的。

这种规矩实际上是我们传承文化的一个特色,而且我们的民族文化心理已经形成,不要轻易去改变之。

古人是怎样尊长守规矩的呢?讲一个故事:陈祎避席。

陈祎是隋末唐初洛州人,有一次和几个哥哥听父亲讲授《孝经》第一章。

父亲说:“古人没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孔子向他的弟子们授课,大家也都是坐在席子上。有一天,孔子讲着讲着,忽然提出个问题,叫他的弟子曾子来回答。曾子见老师要他回答问题,赶紧地站起来,往边上一站,垂下双手,毕恭毕敬地回答了孔子的提问……”

然后他父亲说:“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你们明白了吗?”

几个哥哥都坐在那说“明白了”,只有陈祎站了起来,整理好衣襟,往边上一站,毕恭毕敬地说:“明白了。”

后来陈祎出家当了和尚,法名玄奘。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毕恭毕敬,表示的是一种尊重。这种懂礼貌的行为被后人传诵,值得学习。

“对尊长,勿见能”,对长辈和尊长不要去显示自己的能力。

这里面的尊长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对长辈知识的尊重,因为长辈年岁比我们大,人生经历丰富,他们的人生智慧值得我们学习。所以讲,他们走过的桥比我们走过的路还多,他们吃的盐比我们吃的饭还多。在传统当中,对长辈的人生经历和知识,小辈一定要保持一种敬畏的心。

第二方面,要对长辈由于自然规律导致的体力下降、体能下降,健康状态的改变,保存一种感恩之心,不能在任何场合给长辈带来一种刺激,所以《弟子规》讲:“对尊长,勿见能。”

给大家讲一个“两字之师三年不如意”的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进入到一家单位工作。

有一次,单位开会领导在讲话时,说到“这个问题很棘手”时,把“棘”字说成了“刺”,听上去有点怪。这个年轻人先是一楞,随后“扑哧”一笑。

领导问:“你笑什么?”

他说:“那个字不念刺,是棘。”

领导一听,脸微微一红。

会议继续进行。不一会儿,领导在慷慨激昂的讲话中,又把“这次接待任务很重,需要各单位联袂参加,说成了“联决”参加。

把“袂”慷慨激昂地说成了“决”,这就更令人忍俊不禁了。

这个年轻人看到大家偷偷在笑,忍不住又插了句嘴:“那是联袂参加,‘袂’是衣服袖子的意思。”

正得意间,只见到这个时候的领导,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瞪得他心里咯噔一下!

自此往后,他在单位的日子就难过了。遇到那些难干的事,没人干的事,领导就会带有讽刺的口气说:“你去吧,你不是能吗?”“你能得很,你去干更合适!”

于是,他非常懊悔那次开会给领导当了回“两字之师”。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过去了,领导恐怕要“师恩难忘”了。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盼头?在这样的单位呆下去还有什么前途?虽说是:“在人屋檐下,怎能不低头?”终究是:“矮檐之下出头难!”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要注意给领导留个脸面,同时也是给自己留条路。对于年纪大的人,也是同样的,不要当面给长者指出错误,不要让长者脸上挂不住。维护领导和长者的尊严,体现了我们对领导和长者的尊重,也体现出我们的修养。

另一方面,不要在领导和年长者面前故意显露、卖弄自己的才能。有些领导和年长者毕竟是见多识广的人,在他们面前显露、卖弄自己的才能,耍些小聪明,只能让他们觉得我们自己浅薄、无知。这是我们为人处世、自身修养方面应该注意的事情。

作者:刘尚林

制作:王克力、刘剑南

编校:王丽华

相关链接: 

《弟子规》详解(Ⅲ)第一讲:绪论

《弟子规》详解(Ⅲ)第二讲:总绪

《弟子规》详解(Ⅲ)第三讲:入则孝-1

《弟子规》详解(Ⅲ)第四讲:入则孝-2

《弟子规》详解(Ⅲ)第五讲:入则孝-3

 

阅读 3298

 

【声明】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不以营利为目的,仅供学习与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2001-2026 黑龙江日月峡大森林旅游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  查看旧版
黑ICP备2021004085号
基于E-file技术构建